X << 返回
X
首页/ 政策实践/ 政策论坛

政策实践

《应对中国轻工业成本上涨: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机遇?》研究报告在广州成功发布

2017-12-18

内容摘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精神,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倡议,2017年12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CNSE)和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 (ODI)共同开展的 “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调研”智库旗舰调研报告在广州发布。发布会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亚太经济时报社承办。多家学术科研机构以及十余家财经媒体和部分企业界人士到现场聆听报告发布。发布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章扬定主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章扬定


章扬定介绍了广东省社科院和北大科研合作的情况,并对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和任务。本次课题研究针对性强,被调查产业和企业较有代表性,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全国、对广东的政府和企业决策,都很有帮助。希望以后多进行这方面调查研究。



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项目研究专员李劼巍



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赵祚翔



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tephen Gelb博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项目组成员李劼巍研究专员、赵祚翔博士等阐述了项目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对《应对中国轻工业成本上涨: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机遇?》的报告进行解读。作为全球经济转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旨在总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时所采取的转型升级路径和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教训,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建议。李劼巍研究专员介绍了抽样策略和项目开展执行情况。赵祚翔博士展示了调研数据所反映的企业基本特征,提出了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当前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应用自动化来代替劳动力的使用是大部分家电和玩具行业的首选。项目组成员还基于描述性统计结果介绍了受访企业对外转移产能的决策机制和未来计划。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冯胜平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梁平汉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运行监测处处长李敬斯


报告成果展示结束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梁平汉、广东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王丽莹、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运行监测处处长李敬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再齐等嘉宾对整个报告进行了点评。点评嘉宾对调研报告的研究方法和政策结论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所有发言嘉宾对参会观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广东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王丽莹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再齐


据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组成员介绍,本次发布的智库旗舰报告是“经济结构转型全球研究联盟”内部成员单位合作开展项目的成功尝试,也是国内少有的以规范、科学、严谨的产业集群抽样方法开展的大规模企业实地调研成果,有利于深化政、产、学各界对我国沿海地区轻工业企业在成本上升压力下的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战略决策的认识,并为国内开展企业微观数据调查提供有益经验。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由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创办,系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自创立以来,中心一直致力于立足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理论的自主创新,成为引领国际发展思潮的学术研究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旗舰型智库机构。中心以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推广和运用为目的,引导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以及迫切希望推动本国长期经济发展的政府和知识精英,尽早摆脱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主流发展理论的束缚,探索出一条适合各个发展中国家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之路,引领国际学术思潮。




附件:


应对中国轻工业成本上涨: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机遇?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层面调查

(内容摘要)


1. 本项目对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人民币)外向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和广泛的问卷调查,涵盖了四个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门类:服装、鞋类、玩具和家用电器。项目研究成果探讨了这些行业的企业如何看待其经营成本和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挑战的策略,包括是否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海外或国内其他地区。


2. 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头号挑战,原材料投入成本上升、产品需求萎缩也挤压了其盈利空间。这也为中国这些劳动密集型的轻工制造业带来压力。

3. 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一半以上的受访企业将技术升级作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选策略。然而,自动化策略应用于轻工制造业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包括应用成本高、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必要环节的自动化等。而其他很多企业采取的策略是加强对要素投入和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改变生产线或扩大市场。

4. 调查显示,只有10%的企业已在或计划未来三年在海外投资。这个比例很小,可能是因为调查中不包括已经全部搬迁(至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的企业,也没有报告被调查企业母公司的海外投资情况。另一种解释是,几乎所有受访企业在中国只有一种生产业务,这意味着在国外开展新的业务将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风险。

5. 只有8%的外资企业倾向于迁往国外,但这仍是中国内资民营企业数量的四倍。与民营企业相比,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外资企业(占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积累了海外投资的经验。

6. 与另外三个行业的公司相比,鞋类企业更有可能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其他挑战而搬迁到其他地区:27%的鞋类企业要么已经在国外投资,要么计划在未来三年这样做。中国鞋业面临着特别严峻的困难,推进生产机械化的难度较大。

7. 外商独资和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能够迁往国外,而且越来越多地搬迁到东南亚和非洲。大型企业普遍比小型企业更有可能向海外扩张或转移生产线。相比于贴牌生产(OEM)和自主品牌(OBM)企业,设计代工(ODM)企业更有可能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由于欧美提供的优惠关税待遇,迁往低收入国家可以有助于它们节省关税。

8. 自2010年以来,很多企业已陆续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尽管到目前为止,“雁行”(转移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东南亚国家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尽管一些非常知名的中国制造商已在非洲投产,但并没有多少受访企业将非洲视为自己的首选投资目的地。

9. 无论是希望吸引中国轻工制造业的东南亚、非洲东道国政府,还是推动对外投资的中国政府,短期内都应该更多地关注珠三角地区的大型外资企业,尤其是鞋类企业。非洲和亚洲各国政府也应该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制度和劳动力供应的质量,以降低“走出去”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走出去”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