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政策实践/ 政策成果

政策实践

基于安徽海螺集团的国有企业案例研究

2025-05-08

编者:基于国务院国资委“世界一流国有企业管理经验进案例、进教材、进课堂”的工作要求,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调研团队于2023年3月和2024年8月先后两次深入调研安徽省海螺集团,完成《基于安徽海螺集团的国有企业案例研究》报告撰写,并将之纳入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案例库。2025年3月,该报告中关于海螺集团绿色化转型的案例成功入选大连高级经理学院2024年度优秀案例。经整理,特发布该报告的内容总结,供读者参考。

 

基于安徽海螺集团的国有企业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国企改革后,中国国有经济实现了规模增长、结构优化与竞争力提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学术界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国退民进”的过程,是“低效率”国有企业退出,资源让渡给民营企业的结果。但实际数据显示,中国国有经济规模逐年增长,2023年全国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庞大,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2012年大幅增长。

 

错误观念的产生源于现有理论以西方国家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为前提,先验地假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简单将中国经济奇迹归因于民营经济发展,这不仅无法全面解释中国经济现象,还造成对中国国有经济的意识形态偏见。因此,亟需通过国有企业优秀案例的阐释对已有偏见进行纠正。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也面临阻碍。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专业,当前使用的教材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案例也多为发达国家企业,如乔布斯与苹果公司、比尔盖茨与微软公司等。这些案例的背景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差异较大,其蕴含的经验需在特定前提假设下才有效,导致中国培养的社会科学人才在工作中难以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甚至可能产生反作用。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国有企业管理经验进案例、进教材、进课堂”工作,旨在联合高校和国有企业,提炼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验,进行学理化总结,形成教学案例和教材,培养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本案例研究基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与安徽海螺集团的合作,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为指导。通过深入分析安徽海螺集团在转型、党建、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具体案例,系统梳理其决策时面临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约束,细致剖析决策成败的具体原因,并总结出具有一般性的政策建议。

 

一方面,期望为一般性国有企业在应对类似问题时提供有益的借鉴,助力国有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致力于将海螺集团的案例融入教学,真正走进课堂,实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未来投身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发现与研究结论

 

(一)传统产业中的国有企业转型绩效

 

海螺集团作为安徽省省属国企,在传统水泥产业展现高运营效率。从绩效表现看,其资产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02-2023 年,海螺水泥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增加46倍与28倍左右,资产与归母权益大幅增长,在同业对比中优势显著。

 

其转型历程包括三个关键阶段:1992年宁国水泥厂推动“五项制度改革”,剥离社会性负担,恢复企业自生能力,减轻财务支出,缓解“委托-代理”问题;2003年海螺集团改制,通过产权改革、劳动关系转型和治理架构优化,实现产权多元化、激励机制优化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2016年后,面对国际化和多元化挑战,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如主辅分离、数智化转型等,提升了企业效益与竞争力。

 

 

(二)“三个贯穿”—— 海螺集团国有企业党建新模式

 

海螺集团探索出“三个贯穿”党建新模式,将党的领导贯穿企业决策、党建工作贯穿生产经营、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基层工作。其党建部门各司其职,党委办公室保障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宣传部落实决策、开展思政工作、保护意识形态,组织部负责党组织、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党建与企业内部治理紧密结合,党委在重大事项决策前把关,确保企业发展方向正确;在组织经营中,党建活动提升生产效率,党委为决策把关;组织部与人力资源部分工明确,组织部管理干部,促进党建与经营融合,利用党组织纪律优势加强干部管理。党建工作保障了企业改革调整中的组织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现代国有企业的产业路径

 

1. 数字化转型:海螺集团数字化转型分阶段推进,先建设智能制造平台和核心运营管理平台,实现生产与管理数字化,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管理协同性;再拓展到销售与运营阶段,通过核心运营管理平台整合资源,提升市场响应能力;最后建设共享服务、社会化商业等平台,巩固业务优势,开辟创新空间。其转型策略是 “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示范。

 

2. 绿色化转型:海螺集团绿色化转型受外部环境压力、国有企业责任使命和自身优势驱动。通过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优化、绿色建材开发、供应链优化等措施,实现了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的绿色化,并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提升效果。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制度设计与企业协同,推动了转型进程。海螺集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样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3. 国际化经营战略:海螺集团国际化转型得益于国家与地方政府战略支持,以及国内市场限制和海外市场优势。其国际化发展历程从东南亚起步,逐步拓展到全球,实现了跨国经营。但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人才短缺、当地企业信誉风险、非商业性风险等挑战。海螺集团通过针对性措施应对,如调整员工管理、开展培训、“抱团出海”、加强与政府合作、购买保险、运用金融工具等。国有企业在国际化中既有政策和资金优势,也面临投资回报率等挑战,其他企业国际化可借鉴海螺经验合理规划战略。

 

 

三、总结与研究意义

 

本案例研究通过对海螺集团的深入剖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在理论上,回应了国有经济相关理论问题,验证了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理论在国有企业分析中的有效性;在实践中,为国有企业在转型发展、党建工作、产业升级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借鉴,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为 “世界一流国有企业管理经验进案例、进教材、进课堂” 工作提供了优质案例,对培养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科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