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实践﹀
沈鸿:稳定币是货币主导权新战场,中国需把握战略机遇
2025-08-07
近期,全球稳定币领域动态频发。美国总统特朗普于7月18日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又称《天才法案》),成为美国联邦层面首个稳定币立法,旨在推动美元稳定币全球普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在陆家嘴论坛致辞时首次公开提及稳定币,上海市国资委也召开专题学习会讨论相关议题。香港于8月1日正式生效《稳定币条例》,明确稳定币发行商需获香港金管局牌照方可运营。在此背景下,稳定币的发展与监管成为全球金融领域焦点,其对货币体系、跨境支付及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备受关注。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发展合作部主任、研究员沈鸿博士近日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特稿采访,就中国如何应对稳定币浪潮、把握战略机遇提出了深刻见解。

稳定币:不止是金融创新,更是货币主导权的新战场
稳定币作为一种由数字货币和法定货币储备支持的加密货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然而,尽管其发展潜力巨大,稳定币过去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此保持谨慎态度。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的不断演进,美国、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区纷纷推出或即将推出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和法律,金融界对其认可度显著提升,市场对于稳定币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强。
沈鸿指出,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若继续对稳定币持观望态度,中国未来在跨境结算领域可能陷入被动。
在他看来,稳定币绝非简单的金融工具创新,更承载着货币主导权竞争的战略意义。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突破2700亿美元,其中与美元挂钩的 USDT 占据近六成份额,而美国通过《天才法案》进一步强化美元稳定币的全球地位,本质上是在重塑全球金融秩序。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实现弯道超车、增强货币主导权及打破美元主导地位的难得战略机遇。
中国应对路径:试点先行,离岸市场或成突破口
面对稳定币的迅猛发展,中国官方尚未正式公布相关政策或计划。沈鸿研判,中国大概率会采取审慎推进的策略,先通过试点项目进行观察与评估,待积累经验后再制定相关法规。
他认为,最具可行性的路径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率先尝试发行稳定币,将其应用于大宗商品结算和跨境贸易支付。这样的尝试不仅可以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还能为中国在全球金融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沈鸿的分析展现出中国稳定币战略清晰的实践路径:以离岸市场为试验田,通过审慎试点积累经验,在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稳定币生态构建。这不仅是回应国际竞争的务实选择,更是依托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深度应用、提升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的关键一步。
来源:根据《联合早报》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