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实践﹀
国内发展合作项目简介
2019-03-18
国内发展合作部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核心,面向中国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政策咨询、理论实践与社会培训工作,旨在把中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案例和学术理论的前沿研究相结合,践行“知成一体”的政策研究目标。经过8年多探索与实践,国内发展合作部与国内外100多家高校、智库、媒体以及国际组织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为数十个国内地方政府提供高端智库服务,逐渐形成了一条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双轮驱动”、相辅相成的特色发展之路。
国内发展合作部负责人:王勇,yongwang@nsd.pku.edu.cn
对外培训业务负责人:赵秋运,qiuyunzhao@nsd.pku.edu.cn,010-62751679
高端培训项目
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全球化与品牌出海实践项目研修班(招生已启动,欢迎报名!)
身处世界大变革和中国新时代,“变”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国内增长乏力,国外竞争激烈。背靠中国供应链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企业,开始思考和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境出海。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全球化与品牌出海实践项目集聚产业领军企业,建立横向、纵向、跨界合作可能和未来产业导向,共同构筑产业升级生态圈层。集聚产业领军企业,建立横向、纵向、跨界合作可能和未来产业导向,共同构筑产业升级生态圈层。
国家高端智库支持课题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
2023年3月,为支持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院受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委托,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对策提供建议。系统总结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进展情况,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并提出下一步需要着力的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2. 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规模优势与大国经济发展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规模优势与大国经济发展》基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特殊性,首先梳理当前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其次,归纳总结中国具备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土地广袤,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自主创新与国际技术引进齐头并进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分析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再次,针对不同特征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理论机理。最后,基于中国所处阶段的特殊性,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努力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3. 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支持林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体系设计
2023年6月-2024年1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受国家林草局委托开展研究课题,并发布了《支持林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体系设计》成果报告。课题组前往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以及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等集体林区进行调研,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新结构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内,剖析了林业产业的特殊性,以及与其相适宜的金融需求特性与结构。从财政金融工具支持林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政策体系及资金体系特征、融资工具及典型模式、瓶颈约束等方面着手,对当前阶段支持林业发展财政金融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设计的策略建议。
4. 国家乡村振兴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研究
2021年-2022年,受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新结构院连续两年承担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年度工作跟踪监测项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视角,2021年课题组立足新阶段农村金融的新需求,研究提出创新产品、完善服务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建议;2022年课题组聚焦乡村建设资金需求,探索金融更好支持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此外,课题组以电话调研和入户调研相结合的形式,识别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堵点,为打通堵点提供可行的方案。该项目历经两期,完成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1)、《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研究报告》(2022)《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研究报告》(2021、2022)、《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电话调研报告》(2021、2022)等6份研究报告及对应内参,为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推进提供决策参考。
国内智库-地方政府合作研究项目
1. 西藏自治区:政府、市场与西藏发展理念创新研究
2016年4月-2017年9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西藏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研究课题,并发布《西藏自治区特色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组五次进藏深入调研,组织了一次大规模问卷调研,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了西藏自治区内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行之有效的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2. 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2016年10月-2017年8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政府合作开展《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研究课题,课题组基于吉林省潜在比较优势产业,重点对吉林省建设大农业、大健康、大装备制造、轻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五大万亿量级产业集群进行了论证。
3. 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
2016年10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中山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山市商务局合作开展历时一年的《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研究课题。课题组深入调研了中山市重点产业现状和转型升级瓶颈,通过对中山市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的研判,对中山市当前的发展阶段和核心问题进行诊断,对各类产业转型升级及政府的因势利导提出路径设计和政策策略建议。
4. 大同市: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2018年8月,应大同市人民政府邀请,课题组赴大同市调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情况,并签署了《大同市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课题组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积极服务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并以大同为典型案例,系统研究梳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经验和政策措施,推动资源型城市由“资源诅咒”转变为“资源祝福”。
5. 晋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受晋城市人民政府委托,2018年7月课题组赴山西省晋城市开展调研,重点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禀赋结构和相关产业基础。课题组以晋城为案例,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问题,并为晋城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6. 和田:产业转移扶贫试验区建设和绿洲经济脱贫方略
受和田行署邀请和委托,自2016年以来,林毅夫院长多次率领北京大学、国务院参事室和全国工商联、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等专家、企业家赴新疆和田开展产业转移调研,重点了解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向中央多次递交政策建议,并依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和田工作站,推动和田产业转移扶贫试验区建设。
7. 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建设路径举措研究
受河北省商务厅的委托,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课题组对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建设路径开展了课题研究。研究依托目前政策中较为明确的雄安新区产业定位,结合河北自贸区建设机遇,通过进一步明确雄安新区定位产业的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分布情况,针对性提出雄安新区开放的重点领域和相关举措。
8. 绍兴市: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
在绍兴市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与绍兴文理学院共同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长三角(绍兴)研究中心。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依托这一中心,主要开展三项研究。一是绍兴市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主要面向绍兴市“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升级产业、提高收入提出发展方向和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绍兴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研究,重点聚焦绍兴市“融杭、联甬、接沪”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如何更好与三市联动发展的策略;三是绍兴与国内外开展产能合作的相关研究,梳理绍兴市可能向国内外转移的部分传统产业生产环节,推动绍兴产业“腾笼换鸟”。
9. 广州市:新时代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课题组受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委托,立足新结构经济学对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探讨在全国发展前列、已经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如何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10. 佛山市: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佛山路径研究
2022年受佛山日报社委托承接《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佛山路径研究》课题,该课题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央部委、广东省相关要求与佛山实际,扭住产业链这个关键,选取家电、陶瓷、机械装备等九大产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大中小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为期15天的实地调研,与佛山政府部门和相关产业协会沟通洽谈,对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佛山制造业历史、现状以及在全国全球竞争中的优势、机遇和挑战进行透彻的分析,总结佛山制造企业穿越疫情与周期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探寻佛山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方向与路径。
11. 重庆市:软件数智化引领渝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重庆正积极践行着“数智新重庆”的战略,旨在推动城市向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未来迈进。为提升重庆工业重区—渝北应对时代变革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产业竞争能力,《软件数智化引领渝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提出“加快推进软件数智化发展”的重点任务,针对渝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建议渝北在现有产业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软件产业带动效应、完善政策体系,因势利导推进软件数智化引领渝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渝北抢占发展高点、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12. 梁山县:梁山县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受梁山县人民政府委托,2023年-2026年,课题组开展“梁山县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动能转换为重点,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提供产业研究、决策咨询和高端论坛等智库服务,为梁山县人民政府提交《关于开发和复兴济宁段京杭大运河港口的研究报告》、《把握高铁开通机遇,实现梁山文旅产业大跨越大发展》等内参报告。
13. 扬州市:扬州市江都区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制造强省行动计划和扬州市制造强市行动方案,受江都区工信局委托,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课题组立足江都区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合作编制《扬州市江都区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 年)》,提出聚焦5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0条新兴产业链的“510”产业体系,实施强链补链、空间挖潜、人才引育、开放创新、提质增效和环境营造等六大重点工程,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