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实践﹀
我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研究员受邀参加CGTN法语频道《对话》:中欧能否重塑互利共赢的供应链新格局?
2025-07-23
第三届链博会期间,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研究员在总台CGTN法语频道参加了主播许莉主持的《对话》节目,与法国巴黎西岱大学Jean-Michel Benayoun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永升先生探讨中欧合作,能否以创新为纽带,重塑互利共赢的供应链新格局。
在这次《对话》节目中,于佳研究员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 链博会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在目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链博会作为中国主导的国家级供应链平台,已经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稳定全球供应链的“关键支点”。 链博会通过搭建政企、上下游企业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平台,将中外企业汇聚一堂。这种高水平的参与度,不仅体现了全球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稳定锚”的责任担当。
链博会不追求短期成交额,而是聚焦长期合作机制,为全球企业提供了从“找伙伴”到“找解决方案”的全链条服务。链博会通过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促成上中下游企业协同,推动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并重”。在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链博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合作仍是破解全球性挑战的“金钥匙”。
问: 绿色产业链如何成为中欧合作的新引擎
答:能源转型是全球绿色发展的核心议题,而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已展现出强劲动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国,欧洲则正在加速能源转型,双方的互补性为绿色产业链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企业不仅通过出口为欧洲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组件,更通过本地化生产深化合作。已经有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设立工厂,推动技术转移与就业创造。
未来,中欧合作将从“产品贸易”向“产业链协同”升级。一方面,欧洲需借助中国在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可通过欧洲市场拓展应用场景,如智能电网、氢能等新兴领域。链博会的“清洁能源链”展区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通过集中展示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为双方合作提供精准对接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产业链合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气候治理的共同责任。中欧若能以“技术+资本+市场”模式深化合作,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树立标杆,推动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问: 如何理解全球产业链开放合作带来共赢发展
答:中国提出的“开放合作”理念,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国比较优势的最大化。当前,全球供应链已从“单一国家主导”转向“多节点协同”,而中国作为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也在大力推动这一进程。即便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企业仍选择中国作为合作枢纽。原因在于,中国供应链不仅规模庞大,更具备创新优势。
说到创新,链博会首次设置“新品首发站”新品发布专区,集中展示参展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场景。链博会还首次设置“创新链专区”,系统展示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到市场反馈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全链。
问: 未来五年中欧产业链合作的突破领域
答:我认为未来五年,中欧产业链合作的突破口可探讨两个方向:可再生能源和数字经济。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除光伏和风电外,储能、氢能将成为重点。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在5G、云计算、跨境电商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与欧洲在数字治理、隐私保护方面的规则制定能力,可形成互补。
此外,中欧还可以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例如在非洲,中欧可以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数字化技术在非洲的落地,实现三赢。
来源:“佳话亚非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