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政策实践/ 国际发展合作

政策实践

于佳博士受邀参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智慧能源(创新)专家讲堂第二期

2022-07-01

2022年6月21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智慧能源(创新)专家讲堂第二期在线上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资深实务专家、国际发展部主任于佳博士应邀就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与“一带一路”新机遇: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案例分析进行分享,来自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学会等多个成员单位代表及学界、业界等相关领域的代表一同受邀参加会议。

 

图片

 

会议开始前,于佳博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的由来。在会议分享中,首先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链在上中下游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由于欧洲市场的刺激,中国的光伏产业链从中游起步;之后上游也在数年内实现了赶超世界的水平;而下游的光伏市场应用也实现了从完全依赖国外市场到以国内市场为主的转变。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引导的机制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虽然经历挫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该产业顺应中国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比较优势,在政府能源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因势利导之下,迅速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涌现出引领国际市场的“领先型”大企业,这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图片

 

在光伏产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机遇分享部分,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仍有近7.59亿的无电人口,并且广泛分布在非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受到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的困扰。其中,非洲日照资源非常丰富,然而电力供应不足,十分需要而且适合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发展光伏产业。于佳博士指出,未来太阳能光伏在非洲发展潜力巨大,比如南非光伏产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挥积极有为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非洲光伏发电建设中,在帮助数亿人口解决用电问题的同时,实现合作共赢、缓解贫困问题。针对中国光伏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无政策支撑、无技术支持、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于佳博士认为,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按照市场找准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方面政府应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通过建立加工出口区、工业园区,创造局部有利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招商引资;中国光伏企业可以与其他行业的投资者“抱团”出海,使得整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能够配套发展,形成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中国企业还可以借助“工业园区+分布式(屋顶)光伏”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地特点,降低经营成本,改善投资环境,为其他产业的转移提供良好条件。

 

于佳博士的分享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与好评。在提问环节中,与会成员与于佳博士共同探讨和展望了光伏+慈善的新概念与未来潜力,以及传统煤炭企业在提倡清洁能源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适应新趋势并推进“走出去”的进程。于博士就上述问题,结合新结构的案例进行了逐一解答,之后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收获很大,也期待着疫情过后有机会从研究和落地层面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

 

供稿:国际发展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