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政策实践/ 国际发展合作

政策实践

林毅夫:下一站非洲: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和机遇

2017-07-10

内容摘要:


【编者按】本文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7月6日在北大博雅论坛100期上发言,转载请注明。



下一站非洲: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和机遇

 文 | 林毅夫


非常感谢褚琳的介绍,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有句话讲“最难风雨故人来”,今天下午下着大雨,大家到中关村文津酒店参加下午的博雅讲坛第100期,代表着各位对知识的追求当然也代表着对我个人和我的合作伙伴塞勒斯汀·孟加博士的支持,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下一站非洲: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和机遇

 


我所看到的非洲现状

 

我们知道,非洲是现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它有11亿人口,而且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公布的数字,43%的人是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最低贫困线之下。非洲的贫困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当然它的人民就不能够实现跟其他地区、其他国家一样的现代化梦想,而且也可能导致非洲国家、非洲大陆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因为非洲现在的人口非常年轻,在11亿人当中,有70%是在30岁或者30岁以下,有50%的人是在20岁以下,他们年轻力壮,如果经济不发展起来,让他们有就业机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这种状况之下,对他们的国家和社会有很多不满,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政治的不稳定。社会、政治不稳定影响的不只是非洲,中国有一句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当它的贫困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隔着地中海就是欧洲的发达国家就会有很多年轻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跨过地中海,到欧洲去寻求更好的生活。要跨过地中海,他又不是有钱人可以买飞机票或者船票,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坐一些非常破的船,迎着惊涛骇浪到欧洲大陆去。


这个现象在非洲有些地方非常普遍,有些村子里基本上年轻人都走光了,到欧洲去,但是真正能到欧洲的人数也不是那么多。不少人在跨地中海的时候,就遭遇到了各种危难。在报纸上常有报道,那是人类的悲剧。他们到了欧洲以后,要进入欧洲社会也不容易,会受到排挤和歧视,不能融进欧洲,同样会变成欧洲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最近我到非洲去,听说现在有些人不仅是用原始落后的船只想跨过地中海甚至有的想跨过大西洋,和当年哥伦布一样,大家坐的船比哥伦布还落后,到美洲去,先到南美,然后再从南美到美国去。这个过程的艰难大家可以想象,同样的形式,成功的概率不是很高。而且即使能到达,要适应一个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也不是容易的。

 


非洲为什么贫穷?

 

非洲现在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这是事实,为什么贫穷呢?是不是非洲人不努力?当然这是我们经常的印象,好像非洲人到工厂里面工作,工作几天拿了工资,就去吃喝几天,钱用完再回到工厂,这种现象我不敢说没有。但是想想看当年刚刚改革开放我们贫穷的时候,农民刚刚到工厂工作的时候,不同样有这种情形吗?而且不仅是中国这样,要是到东亚其他经济体,韩国或者中国台湾,在它实现现代化之前,还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候,那些工人的素质也和非洲国家没有什么差别。


难道非洲人没有追求吗?我们经常说非洲人可以坐在树下,饿了就到树上摘果子。我也不能说这种现象绝对没有,但是普遍的非洲人跟我们一样,对自己、对家庭都有责任感最近我常跑非洲,非洲一些办工厂的朋友跟我讲故事让我听了都非常感动。他们的工厂里雇用了一些工人,早上8点钟开始,中午12点吃午饭,工厂给点补贴,工厂旁边有人卖午餐,下午1点钟开始工作到5点钟。但是他跟我讲说,有些非洲人当母亲当父亲的,中午给他吃午餐的补贴,他舍不得去买午餐。为什么省下来呢?因为家里还有孩子要上学,家里还有孩子要买书,家里还有孩子要吃饭。你想想作为一个父亲或者母亲,8点钟到工厂上班,代表什么?7点钟之前就必须出发,6点钟必须起床,6点半吃完早餐,然后到工厂工作到下午5点离开,6点钟能不能到家,那么至少有12个小时的时间,他忍饥挨饿,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让他的孩子有几毛钱可以买书本,可以吃饭,这样的父母能说他没追求吗?


我们可以说非洲国家的人没有企业家精神吗?这也是我过去曾经有的想法,但是我在世界银行当副行长的时候,第一年到非洲的一个国家莫桑比克去,去的时候当然政府会安排我到各地去考察有一次从莫桑比克首都到它的一个乡下的地方,车程两个多小时,当中经过一个农贸市场看到农贸市场我感到很好奇,就要去农贸市场看看这里面到底卖什么东西。就下了车,一群人陪着我往农贸市场走。往农贸市场走的时候,看到有一群小女孩在农贸市场外面,用篮子装着芒果,那些小女孩大概十多岁,长得挺可爱的。我觉得很好奇,我就往那些小女孩那边走去,他们在农贸市场门外。我们一群人往她们那儿走,引起农贸市场门口警察的注意,警察就跟着我们往那些小女孩走在农贸市场外面的小女孩看到警察跟着,马上拔腿就跑,带着她们的芒果。有些,跑得快就跌倒,芒果掉得地都是,跌倒的小女孩捡起一些芒果赶快又跑那些小女孩为什么不进入农贸市场呢?后来才知道跟我们国家一样,进入农贸市场是要交钱的,那些小女孩为了省钱,冒着被警察抓的危险,从家里树上摘了几个芒拿来卖。我看了以后就说,这些小女孩完全符合我们教科书里所讲的企业家,具有企业家精神


什么叫具有企业家精神呢?发现市场上有什么需求、什么获利机会,组织各种生产、商品卖到市场上去,抓住获利的机会。而且敢冒风险,成本和效益一算,如果要交农贸市场的费用赚不了钱,所以她冒着被警察抓的危险,在外面卖芒果。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现在非常强调企业家精神,发现市场机会敢冒风险,组织各种生产来抓住这个机会的精神,这些小女孩身上完全表现出来了,所以非洲国家的人民跟任何地方的人民一样,都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是天生的一个本能。当然在任何大人口里面,都有一些人比较有企业家精神,有一些人企业家精神比较低,就像有些人IQ比较高,有些人IQ比较低一,但是具有企业家精神人的比例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非洲国家的人不会比其他国家的人笨,非洲国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的比例不会比其他地方的人


是不是非洲国家政府不作为,造成非洲国家现在这么贫穷呢?实际上仔细看也不是,因为我们知道非洲国家原来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我们从书本上知道,一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他们都在追求自己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终于实现了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他们自己的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跟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有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他们的国家不惜牺牲生命,从而使他们国家实现了独立。独立以后跟我们一样,都希望能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希望能够民富国强。但是既然跟我们有一样的追求,为什么现在还这么贫穷呢?

 


旧的发展思潮给非洲带来了什么

 

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作“思路决定出路”。它们之所以没有实现现代化,是因为思路上有问题思路上为什么有问题呢?这是因为非洲国家政治上摆脱了殖民统治,但是思想理念上还完全照搬西方殖民国家的理念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过上跟发达国家一样富足的生活。当然要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有理论指导,他们就把发达国家的理论用来指导他们的实践,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作为他们的参考。实际上跟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一样,总是一种“西天取经”的心态,认为发达国家成功一定有他的道理,把这些道理学会了,拿到我们国家来用,就能够帮助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他们的革命追求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能够过上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要让老百姓过上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通常他的参照系就是发达国家有什么,我们希望也有什么;发达国家什么能做好,我们也希望和发达国家一样好。以它为参照系来看,我们缺什么,就要来补发达国家有的那部分,我们什么东西做不好,希望我们能够像发达国家一样做好。


从我研究发展经济学这是最明显的,发展经济学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殖民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要追求他们国家现代化,为了指导他们的现代化才从现代主流经济当中分离出来变成新的现代经济学子学科。发展经济学在上世纪40年代刚刚出现时,第一波思潮现在叫结构主义。什么叫结构主义?因为发展中国家当时希望的是能够跟发达国家一样富强,要跟它一样富强,劳动生产率就要跟发达国家一样高,其前提是产业水平要跟发达国家一样高。发达国家当时收入很高,生产力水平很强,是因为现代化资本密集的大产业,发展中国家看看自己的产业只有一些原始的农业,传统的矿产资源产业,这些劳动生产率水平都很低。因此当时结构主义认为如果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应该发展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产业,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人民的收入,这个逻辑似乎非常严谨。


但是市场配置资源,这种产业都发展不起来,结构主义认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等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有太多市场失灵,因此建议由国家克服市场失灵,由国家直接动用资源,配置资源,把现代化的大产业建立起来。当时非洲国家是这样,当然二次大战以后,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家,普遍都推行这样的战略,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在他们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之下,这些非洲国家推动现代化产业,钢铁厂、汽车厂等等的建设,发现这些产业在国家强力支持下是可以建立起来,但是建立起来一般效率非常低,导致经济停滞,接着危机不断,跟发达国家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所以发达国家有什么你缺什么,想按照发达国家有的努力去拥有,失败了。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国际发展经济学界也在反思,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为什么在第一代领导人努力和全民共同奋斗之下,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时的看法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好,就是政府有太多干预,没有让市场发挥作用,政府干预造成扭曲并产生各种由扭曲所导致的租金,造成资源错误配置寻租,当时主流思想就从结构主义变成后来的新自由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搞不好是因为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所谓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价格全部由市场决定,资源全部由市场配置,财政上不能够有赤字政府发挥有限政府的角色,主要功能保护国防安全,执行法律,维持社会稳定。。


新自由主义也好像很有说服力,因为发展中国家确实有很多政府干预扭曲资源错误配置,寻租现象非常普遍任何受过现代经济学教育的人会接受只要这样效率肯定是低的。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发展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和帮助下,推行华盛顿共识”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财政稳定计划改革理论很有道理,但是推行结果怎么样?推行的结果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原来建立的工业垮台了,经济崩溃了、停滞了,危机不断,而且不断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工业在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在八九十年代这些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平均经济增长率比在推行结构主义六七十年代还低,而且发生危机的频率比六七十年代还要高。因此有些经济学家就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称为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 迷失的二十年虽然从理论上来讲这些改革措施有说服力,但是推行的结果效果是非常差,后果非常严重。


当然二次大战以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贫穷,两百多个发展经济体当中,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再进入到高收入的,目前有两个,一个是韩国,一个是中国中国大陆很可能在2025年变成第三个二战以后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经济体。


1960年的时候,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2008时也只有13个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当时有8个是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本来差距就不大,或是石油生产国,另外5个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从历史证据来看,真正能发展成功的经济体非常少。我们从这些成功的经济体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政策来看,有一个非常让人迷惑的现象。这些成功的发展经济体,不管是发展还是转型来看,他们推行的主要政策从当时主流的理论来看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主流的理论是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应该发展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大产业,但是东亚这些经济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的却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的轻加工业。当时的看法是,发达国家产业那么先进,生产率水平那么高,发展劳动密集型小型加工业怎么能赶得上呢?


当时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应该发展现代化工业,自己生产不要从发达国家进口那些先进产业的产品主张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但是亚洲四小龙”推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发展那些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小加工业,这样的战略在当时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现在真正赶上它就是那积极实行“错误政策”的发展中经济体。转型问题上也一样上世纪80年代所有发展中经济体都在转型,从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走向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转型的普遍的看法是,应该推行“休克疗法”,一次性地把政府各种干预扭曲取消掉,这样才有办法建立起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效率才能提高,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当时还有一个看法,如果在转型当中是三心二意”,像中国推行的渐进的、双轨的转型,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认为会造成经济社会资源错误配置,腐败横行,导致的比原来计划经济还差,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的看法。


但是现在转型过程当中,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少数经济体,包括中国、越南、柬埔寨以及东欧国家当中表现比较好的,像波兰、斯洛文尼亚,或者前苏联国家当中表现比较好的,像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推行的是一种不彻底的改革,保留了不少干预扭曲和国有企业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根据理论上看起来一清二楚的主流理论来做是不成功的,少数成功的几个经济体,它们的政策从主流理论来看是错误的。

 


寻找新的发展思路

 

学理论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个理论能够帮我们认识世界,但是,按理论去做的结果比原来更糟,那学这个理论就没有什么目的了但是那些成功的少数经济体到底有没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看了一下这些少数成功的经济体,它们倒是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第一个共同特性是它们不是从发达国家有什么我缺什么,发达国家什么东西能做好我什么东西做不好,作为它的发展政策和转型政策的出发点,它们一般是从我有什么,根据我有的我什么东西能够做好,然后把做好的做大做强,这是一个共同的特性,不是发达国家做参照系,自己做参照系。


第二,它们普遍都是比较务实的比如在转型的时候,如果一下子把各种保护补贴都取消掉,那原来的体系就崩溃了。在这种状况之下,就像中国那样,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传统的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给他一些必要的保护补贴,开放并因势利导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准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相比,拿发达国家做参照系可以看到处是问题。那么问题要解决,总要有时间,要有资源,要有执行力。这在发展中国家都欠缺,不可能什么问题都解决好再来发展经济,而且全世界也没有把什么问题都解决好再发展而取得成功的经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力量,按毛主席所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在一个点上先取得成功,然后再让星星之火去燎原,这是我看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或者经济体成功的共同特性。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我最近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想探讨的当然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收入水平,有一天我们希望变成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有一样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要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要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要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必须不断创新,每个劳动者可以生产的产品更多更好,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必须不断涌现,可以把资源不断从低附加值产业配置到高附加值产业,这样劳动生产率水平收入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在产业结构这样的转型当中,最早的产业是农业,逐渐进入到制造业,最后到服务业。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生产规模加大,市场范围拓宽,要不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随着现代化产业发展,机器设备需要电力,必须提供电力的基础设施。现的产业投资越来越多,必须要有资本,每个企业家自己的钱不够,必须要有金融市场来动员资本投入到新的产业上去。随着发展,产品的价值越来越高,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易的双方从熟人变成不认识的人,要交易必须要写合同,合同不会自己执行,所以必须要有执法机构。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决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技术要不断创新、产业要不断升级决定交易费用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必须不断相应完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


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有一点不同,因为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都是最发达,收入水平最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最高,代表它们的技术和产业在世界上都是最好的。在这种状况下,他们要技术创新,自己必须发明,他们产业要升级,自己必须发明,自己发明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大。


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好的地方是落后,代表我们劳动生产率真水平低,代表我们技术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可以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模仿发达国家技术从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