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最新进展

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经济学年会专题论坛暨“国际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举办新结构经济学专题讨论

2017-08-14

内容摘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经济学年会专题论坛暨“国际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举办新结构经济学专题讨论


2017年8月12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经济学年会专题论坛暨“国际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期间举办两个新结构经济学专场,主题分别为“增长、贸易与产业升级”和“创新、生产率与产业升级”。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王勇副教授组织并主持两场专题讨论。来自海内外的七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在两个专场就新结构经济学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创新等领域的运用报告论文并进行讨论。


中国经济学年会专题论坛暨“国际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由内蒙古大学、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主办,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


增长、贸易与产业升级专场

报告人:王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副教授)

论文题目: Industrial Upgrading, Structural Change and Middle Income Trap


该文(与林毅夫教授合作)嵌入了以下重要因素: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不同类型的服务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的关联。文章突出了生产性服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非对称重要性。该文利用跨国数据,描述了四个典型事实:第一,相比于基础制造业部门,生产性服务更集中被应用于消费性服务和高端制造业部门;第二,与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占GDP比重要更高;第三,与陷于低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成功跨越低收入陷阱的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占GDP比重要更低;最后,人均GDP与生产性服务占所有服务业比重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该文还发现,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进入壁垒可能是中等收入国家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报告人:吕丹(罗切斯特大学教授)

论文题目:Do Financial Frictions Explain Chinese Firm Saving and Misallocation? 


文章使用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量化中国的金融摩擦,主要分析中国的金融摩擦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的企业储蓄和资本错配。首先从数据上描述了企业动态和融资的特征,发现相对较小的企业杠杆率较高,利率较高,资本边际成本更高。构建了具有两种类型的金融摩擦,违约风险和固定成本贷款的异质企业模型。使用关于企业规模分布和金融模式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发现金融摩擦可以解释企业总体储蓄、企业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共同运动以及资本边际产品分散的60%(MPK)。然而,内生金融摩擦产生负面的MPK关系,这对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有着重要的影响。



报告人:向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论文题目:Trade Liberalization, Input-output Linkage and Firm Markup


研究(与王勇副教授合作)在可变成本加成的异质性企业框架中引入投入产出关联,研究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产业链中不同位置企业的定价能力。研究发现,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上游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单调。当上游为垄断市场结构时,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将提高上游企业成本加成。此外,与既往贸易文献一致,研究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降低上游企业成本加成,提高下游企业成本加成,最终品贸易自由化降低下游企业成本加成。



报告人:汤学敏(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论文题目:Development Strategy, Trade Structure and Income Inequality---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文章(与林毅夫教授、王歆助理教授合作)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发展战略和收入差距的相关理论,梳理了新结构经济学在这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文献。使用中国工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投资数据库重新刻画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内生于产业结构的产业层面的贸易结构,描述了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引入生产的技术差异进一步尝试构建理论模型,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缩小收入差距。


创新、生产率与产业升级专场

报告人:欧阳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论文题目: Timing of R&D: China vs. US


文章分析的主要是R&D的始点问题,之所以在意R&D的始点,不仅是R&D,还有很多与生产效率相关的一些行为,如重组、改革、人力资源这类行为的波动始点都意味着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的关系,这是一个在宏观领域很重要但又研究不多的一个问题。R&D是一个对长期增长产生影响的可能的原因,而它又会受到短期波动的影响,所以它和重组、改革等问题都是影响长期增长的一个可能的渠道,文章主要分析了R&D的短期波动如何影响长期增长。短期的波动会降低R&D的水平,从而伤害到长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非常引人注目,但是已经开始了下滑,中国的R&D是否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性因素是一个探讨的问题,从而可以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报告人:王宇(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论文题目:市场封闭、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


研究(合作者干春晖)发现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文献忽视了市场环境的重要影响。通过将市场封闭引入传统研究框架之中,论文识别了市场封闭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的三种效应,包括挤出效应、替代效应和直接效应,进而研究了在上述三种不同效应的作用下,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差异化影响。论文进一步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上述理论假说,研究发现:首先,市场分割与市场开放产生的挤出效应均大于替代效应,表现为市场封闭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转型正效应;其次,市场分割和市场开放的直接效应不同,市场分割对产业结构转型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而市场开放的直接效应显著,说明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保护政策是失效的;最后,综合考虑市场封闭性的两个方面后,当市场分割度低于 0.403 时,不论市场开放度如何,均能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当市场分割度高于 0.403 时,市场开放度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转型正向作用。



报告人:寇宗来(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论文题目:Patent Quantity Advantage VS Quality Disadvantage: Is China Catching Up as An Innovative Country?


文章(与刘学悦合作)主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否在赶超,是否会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国家。目前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学者很多认为中国应该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国家,我们原来外延性的增长模式,依靠动员要素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所以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文章中从产出方考虑,使用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构造了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赶超的指标,对中外的专利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价值偏低,但数量却在增长,判断中国是否在赶超本质上是去研究中国企业申请专利数量的优势是否能够弥补数量的短板。同时,使用专利数据和工业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企业的赶超情况。


 



本文根据会议现场报告和影音资料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