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新闻速递

首页

我院助理教授江深哲论文为经济学国际权威期刊接受

2021-12-13

近日,我院江深哲助理教授与波士顿大学苗建军教授、德州农工大学张玉哲副教授的合作论文——"China's Housing Bubbl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被经济学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接受。

 

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文章发现房地产泡沫一方面降低了私人投资,并且将资本与劳动由非房地产部门吸引到房地产部门,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并且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改善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文章的主要工作是构建了一个定量校准的宏观模型,同时解释了中国2003-2013年的若干核心宏观经济事实。这些核心事实包括:较高但逐年下降的GDP增长率,下降的资本回报率,稳定增长的房价,快速增长的住宅投资GDP占比、基建投资占比、土地出让金占比,以及不断扩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文章发现相较于2009年后的地方政府融资政策的放松,高速增长的房价以及相应的大量土地出让金,是中国2009年后基建投资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文章通过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发现,2009年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高速增长的基建投资不足以弥补私有投资增速的下降。

 

文章通过反事实实验模拟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中国政府征收房产税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文章假设中国政府在2025年征收1.5%的房产税。房产税会显著的降低短期房价,短期房价可能会下降超过30%,当年的GDP增速也会下降1.6个百分点。但从长期来讲,房地产却可能改善地方财政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加快经济增长。文章显示,在2026-2055年间,房产税会增加中国GDP增速平均每年0.5个百分点。

 

就经济学一般意义而言,文章研究了一个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的财政渠道。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备,导致了家庭的金融工具非常有限,储蓄与资产配置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一现象导致了房地产泡沫。同时,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备,地方政府的强烈的基建融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而土地财政这一中国独特的政策渠道,正是在一个不完备的金融市场框架下,将家庭的储蓄需求与政府的基建投资需求进行了连接,是一种特定发展阶段局限下的政策选择。文章就这一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于在发展阶段局限下,如何寻找最优的发展中国家基建投融资工具,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财政投资效率,提供了思考。

 


 

江深哲,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2017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动态契约理论。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房地产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与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发展中的国家策略行为。其研究论文发表在Economic Journal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等国际一流杂志上。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