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新闻速递

首页

热烈祝贺林毅夫教授获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

2019-12-11

12月11日,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当代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授予林毅夫、魏尚进,以奖励他们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当代经济学奖

 

  • “当代经济学奖”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设立并组织评选。该奖项宗旨是通过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华人学者,鼓励理论创新,繁荣经济科学,为人类经济思想发展作出贡献。该奖项奖金总额200万元人民币,颁金质奖章及证书。

 

  • “当代经济学奖”提名人由基金会学术顾问、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海外著名学术期刊主编、特邀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组成。

 

林毅夫学术贡献:

林毅夫,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讲座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创始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主席。曾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林毅夫于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任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林毅夫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颁包括伦敦经济学院在内十几所国际知名高校的荣誉博士学位。曾获2018年改革先锋奖章、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第五届和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具有影响力奖项的获得者。林毅夫的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林毅夫1986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T.W. Schultz以及农业经济学大师D Gale Johnson,1987年在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全职回国,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一批从美国名校获经济学博士立即回国工作的学者。

 

林毅夫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简要介绍:农业经济学与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一、农业经济学与制度分析

 

(一)农业经济学

 

林毅夫在农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制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

 

1. 农业生产制度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从集体的生产队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林毅夫的博士论文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性,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证明:在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监督困难的前提下,家庭农场是一个最合适的农业生产组织,并以实证资料验证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带来的农业增产中有近一半来自于由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向家庭农场性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所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增加。

 

2.农业现代化。在20世纪90年代,林毅夫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篇理论和实证论文,强调由于各地气候、地质条件有所差异,适用的农业技术需因地制宜,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产量,应该建立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分权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林毅夫还论证了耕作制度、教育、信贷、农村要素市场等对农业现代化技术采用的影响。

 

(二)制度经济学研究

 

林毅夫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始于1986-1987年其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期间。林毅夫于1989年在Cato Journal卷首发表了题为“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的学术文章,其中文稿则以《论制度与制度变迁》为题发表于《中国:改革与发展》1988年第4期。这篇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国内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此文也是将国外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引进国内的最早的学术论文之一,而且该文将制度变迁区分为两类,即强制性变迁(Imposed Change)与诱致性变迁(Induced Change),指出制度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基础,而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通常导致新制度的供给不足。政府在弥补制度供给不足方面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林毅夫在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重要贡献,North Holland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在发展经济学界国际最为权威的“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时,特意邀请林毅夫教授与Jeffrey Nugent教授合写了一章“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方面,1994年与蔡昉、李周合作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是林毅夫的经典之作。该书从发展战略与要素禀赋的矛盾出发,详细剖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中“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指出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否与该国要素禀赋的特性相一致,是决定这个国家经济体制模式以及经济绩效的关键。2008年林毅夫到世界银行工作前,根据林毅夫在北大教授“中国经济专题”的讲义,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经济专题》,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文版,并改名为《解读中国经济(Demystifying Chinese Economy)》。

 

200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设立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林毅夫于同年5月应邀做了这个讲座的首讲,题目为“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在这次讲座中,林毅夫首次将“自生能力”作为标题。自生能力是林毅夫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早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就广为运用,在1999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和预算软约束》一文中则被正式定义。通过引入自生能力作为微观分析的基础,林毅夫不仅对经济发展中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细致的分析,从而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涉及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理论框架。林毅夫还通过构建技术选择指数来度量发展中国家的赶超程度,并利用跨国数据对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讲座的理论结论,为林毅夫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经验支持。

 

2007年10月31日到11月1日,在剑桥大学2007-2008年度的马歇尔讲座上,林毅夫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新的关于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揭示了“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企业自生能力→制度结构→发展绩效”的内在逻辑。

 

1994-2008年,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研究发表约521篇,其中,2001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被引6378次,占当年高频被引文献被引总量的22%,居中文引用之首。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中,林毅夫的研究被引最多,为13075次 。根据CitEc,林毅夫全部发表英文论文被引用总量为1766,在此基础上,其H-index为23,即在林毅夫已发表的英文论文中,每篇被引用至少23次的论文总共有23篇;另外,i10 index为37,即林毅夫发表英文论文中被引用10次以上的篇数为37。

 

1990-2010年,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排名第237,引用率在全世界排名第205,前者仅次于石寿永,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二,后者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一,而能在全世界排名前1000的经济学家中华人不到10名,其中在国内工作的只有林毅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