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0周年专题】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任教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主题演讲简报
2017-05-27
主题演讲简报
2017年5月13日,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任教30周年学术研讨会进入第二天议程。与会学者围绕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金融结构、政府行为等新结构经济学相关主题进行了3场主题演讲和27篇学术论文报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公众号将陆续刊文报道,请持续关注!
主题演讲环节,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首先发表简短致辞,热情鼓励各位学者从事深入的新结构经济学学术研究,并认真听取了三场主题演讲。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王勇副教授主持林毅夫教授致辞仪式与三场主题演讲,并宣读了Henry Wan Jr.教授的贺信: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研究务实且富于启发性,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李约瑟之谜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在当今世界的众声喧哗之中,林毅夫教授无疑为全球追求理性、光明与和平的决策者提供了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我相信他未来仍将做出更为杰出的贡献!(Justin’s inspiring and pragmatic scholarship influenced my own research on the Needham Puzzle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today's sound, fury,heat and smoke, Justin more than anyone in China, or anywhere else, would be a most trusted information source for the decision-makersin the global negotiation for rationality, light and peace. His greatest contribution for the world is ahead yet.)
三位主题演讲嘉宾分别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Henry Wan Jr.(后因临时变故无法参加,发来贺信,由论文合作者—台湾“中央研究院”董安琪教授报告)、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院长Naoyuki Yoshino教授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教授。

演讲人:董安琪(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
题目:Industrial Policy: Chinese Debate and Taiwan’s Foundries
董安琪教授以不同时期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开始,分别介绍了Stiglitz和Solow关于理论方面的争论:Stiglitz认为产业政策从理论上来看是可以促进贸易发展的,但还处于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加强;Solow认为在发达国家已经被证明了受产业政策特殊“保护”的企业发展并不乐观,因此不应该再继续推崇。
实践方面,Rodrik以中国发展为例,认为中国采用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吸引大量外资,实现了经济腾飞,说明产业政策可以带来GDP的快速增长。此外,在林毅夫教授与张维迎教授关于“产业政策”的论辩中,张维迎教授认为促进经济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市场放任自由并且鼓励个体创新,而不是运用已经被证明失败的“计划经济”或所谓的“产业政策”;与之相反,林毅夫教授认为,从发展中国家已有的经验来看,所有成功实现“赶超”的国家都与“产业政策”息息相关,中国过去30年经济的腾飞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在全球范围内,产业政策可以使新兴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尽量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与已有的经济霸主达成双赢的结果,但产业政策需要最小化政府失灵的风险。
最后,董安琪教授以台湾半导体产业TSMC公司和富士康的发展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产业政策和市场刺激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应该求同存异。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尽管现状和前景都有不确定性,但专家可以通过评估分析帮助政府在准确的时间进行准确的干预,最后达到双赢的目的。

演讲人:Naoyuki Yoshino(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院长)
Naoyuki教授首先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八要素中—基础设施投资、安全与政治稳定、宏观经济稳定、医疗教育投资、开放贸易和投资制度建设、良好的政府管理、社会包容性,发展可见性,他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最关键的因素,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除了直接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其溢出效应上。
就基础设施投资而言,Naoyuki 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在国内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他以菲律宾的STAR为例,指出道路的建设对地区商业和税收贡献都很明显。在跨国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他以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为例,阐述了道路联通促使经济发展,同时谈及教育与基础设施投资之间的关系。
最后,他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寻找基础设施投资给出建议。基础设施投资需要长期、耐心的投资者,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长期保障基金,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主题演讲三

演讲人:魏尚进(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讲席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题目:“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经济学
魏尚进教授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比喻经济学上率先进入新市场的企业。率先开辟市场的企业要面临回报的不确定性,并需要承担为后续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等风险。因此,判断是否存在“市场失灵”状况可以帮助率先开辟市场的企业规避一定的风险。
市场失灵需要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一是新市场的发现成本远低于所有出口产品预期收益的总和;二是新市场的发现成本高于任一个体企业的预期收益。魏尚进教授用结构模型来分析先驱企业在开辟市场的活动中出现失灵的可能性,这一模型在现有模型(承认先驱企业的探索成本和后来企业的溢出经验获得)基础之上,允许先驱企业享受先发优势,更大程度地减少“市场失灵”情况出现。该研究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企业异质性,研究发现,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与潜在企业数量有关,且呈“倒U型”关系。
通过结构模型,魏尚进教授分析证明了先驱企业会提供公共产品,即为后来企业提供溢出经验;小型经济体市场失灵的风险性远高于大型经济体;先发优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稿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