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视频展示
【高质量发展系列课程】赵秋运:从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十四五”规划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2020-07-29

 

我院高质量发展系列课程于每周日20:00-21:00在北京大学百度百家号、抖音、快手、B站、微视、央视频等直播平台同步播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继我院院长林毅夫教授首讲直播一小时内获得全网近200万观看,国内智库部主任黄斌研究员和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博士的课程分别获得30多万人观看,企业发展部副主任赵秋运博士第五讲《从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十四五”规划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也得到全网30余万人关注。本文是根据该直播课程整理的讲稿梗概,供大家进一步参考学习。同时,本次课程讲义拟将集结出版,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本次系列课程一共6讲,下一讲将聚焦产业发展展望,于8月2日20:00-21:00由我院学术副院长王勇副教授主讲《中国未来十年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挑战: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希望大家继续观看!

 

从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十四五”规划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赵秋运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企业发展部副主任,研究员

 

第一部分 编制“十四五”规划:“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共经历了五次“中国崩溃论”:

 

第一次“中国崩溃论”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再加上价格双轨制、物价闯关等,让全国各地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百姓不管有用没用,反正,见东西就抢购——食盐、暖水壶、电风扇。关于“中国即将崩溃”的言论甚嚣其上。中国当时采取渐进双轨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次“中国崩溃论”出现在1998年。当时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各国货币贬值、外资逃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而中国则出现了百年一遇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国民经济遭遇重创,“中国崩溃论”再度兴起。当时中国政府对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对内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中国安然度过那次危机,“中国崩溃论”再次破产。

 

第三次“中国崩溃论”出现在2001年前后。当时正值中国加入WTO之际,少数国际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完备,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一旦入世,将遭受国外资本和产业的侵袭。可事实是,中国借助加入WTO的东风,国际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并成为世界工厂,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

 

第四次“中国崩溃论”出现在2008年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未能恢复,而中国再次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加大基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一枝独秀!中国经济不仅没崩溃,反而高铁、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世界领先,让西方羡煞不已。

 

第五次“中国崩溃论”出现在2015年。2015年,中国股市大跌,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都在下滑。中国政府当机立断,随即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应对政策,其效果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并没崩溃,经济转型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崩溃论”似乎又将再一次落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现实的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出现所谓的“崩溃”,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出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的“五年”规划来指导经济发展的。

 

第二部分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探索

 

纵观历史,根据世界经济历史图景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之后。通过图2.1,我们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西欧国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05%,人均收入需要1400年的时间才能翻一番。18世纪-19世纪中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1%,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到70年。从19世纪中叶到至今,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降至35年。

 

 

上述增长加速的现象是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

 

在前现代社会(也即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农业社会)的一千多年里,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前,中国仍雄踞世界经济版图。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断崖式下降。尤其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探求富国强民的历程。1840-1978年,经过前五代知识分子强国富民的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亦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剩余最大程度地集中起来,投资到政府所要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去。所以,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农业经济,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试爆原子弹,发射人造卫星上天。但是,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传统体制的表现较难让人满意,尤其是在跟周边国家和地区比较时,更是如此。

 

第三部分 中国的奇迹与工业化的顺次启动

 

根据中国经济历史图景,我们可以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部分: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如图3.1,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均GDP增长基本保持不变态势,而改革开放之后,人均GDP才出现快速的增长,并且出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其主要源于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开始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实验主义和“白猫黑猫”论的实证主义。从中国的要素禀赋或国情出发,规划在此基础上能做好什么(比较优势),把现在能做好的做大做强,以此实现逐步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目标。根据中国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如下五个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轻工业启动阶段(1978-1995),1978年,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为劳动力丰富廉价,资本匮乏,技术落后,为此,我们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该阶段发展的目标主要解决吃和穿(衣食)问题。1995年取消粮票,从生活日用品严重短缺逐步实现供需平衡,标志着该阶段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为重工业发展阶段(1996-2010),由于第一阶段按照符合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剩余最大,资本快速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最快,使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符合比较优势。同时政府完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硬的基础设施。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在于解决住和行的问题。该阶段在2010年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为装备制造业追赶阶段(2011-2030),也即重工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后来者优势以及劳动力工资价格的上涨,资本要素禀赋的逐步积累,技术作为一种禀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密集型行业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发展到此阶段将面临技术“卡脖子”的问题,这就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境况。该阶段生产制造工具(生产母机)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装备制造业或装备制造集团)、高技术创新企业等大量涌现。

 

总体而言,“十二五”规划至今,我们一直处于装备制造业追赶阶段。“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

 

第四阶段为数据科技创新阶段(2031-2050),数据自古有之,在互联网出现、普及之后,因为数码化而记录、积累成为可供计算机快速提取、分析的大数据。近几年来,它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管理和社会治理,成为并列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新的要素禀赋。预计该阶段将会2031年正式开启,而在2050年前完成。

 

第四部分 理解“十四五”规划的产业发展路径

 

如图4.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按照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而且我们现在仍处于装备制造业追赶阶段,不过我们也要为数据科技创新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是“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所要坚持的比较优势原则和产业发展方向。

 

 

首先,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如高铁、海洋工程装备等一些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尽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工业制造“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的一些经济热点事件凸显了我国在某些细化领域同西方国家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装备制造仍处于追赶阶段。地方政府选择装备制造业链条上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涉及门类广、产业链条长,其转型升级对于我国整个工业体系的优化提升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其次,夯实数据密集型产业的基础。“十四五”将是数据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期!数据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加入到工业生产之中,也是我国开始迈向智能社会的一个标志。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禀赋特点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而高度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制造则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数据密集,因此在“十四五”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中基于数据禀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部分 地方政府谨防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

 

在政府制定“十四五”规划时需要谨防潮涌现象和产能过剩。潮涌现象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发达国家也偶尔会出现“潮涌现象”,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产业和互联网泡沫。同资本市场的“羊群效应”类似,“潮涌现象”也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领域的“非理性繁荣”。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目前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所谓新兴产业,不应该盲目乐观,无论是国际的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还是国内的新兴产业(比如物流、旅游和消费品等)。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并非像发达国家那样是属于不确定的事件,而是,企业和政府都可以有相当准确的信息和判断,政府对于整个经济中的投资、信贷总量、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等信息比个别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有优势,政府应该可以利用这种总量信息的优势,形成产业政策,对市场准入和银行信贷制定标准,监督检查这些标准的实施;同时,适时发布投资规模、信贷总量和市场需求情况的信息,让企业和金融机构了解整个经济的现在和未来总体情况的变化,避免“潮涌现象”在产业升级时过度严重。

 

第六部分 将“十四五”规划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十四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会继续推行,但会有所调整,因为前面的“三去”,基本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需要的是巩固成果。第四项降成本和第五项补短板,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下更大的力量。就降成本而言,其指的是政府的管理成本、税收成本,在这一点其实政府已经逐步给中小企业大幅度减税。在补短板方面,中国还是有很多短板可以补的。我们有一些产业是产能过剩的,但是,这些产业处于中低端环节,中国还可以升级到中高端产业。我们基础设施还可以继续完善,尤其是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尚不足。我们环境绿色发展也要投资。而且,中国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和引领新工业革命,中国还在城镇化的过程。这一点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最大的不同的地方。

 

世界变局是我们的机遇,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底气。只要我们坚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实现“六稳”、“六保”,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