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教学培养/ 新结构经济学夏令营

教学培养

【第六届夏令营】鞠建东: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的一些探讨

2019-07-15

2019年7月5-8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优秀学子夏令营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举行。7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鞠建东老师,基于三篇论文,从结构与长期的角度,就“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进行精彩讲演。

 

 

鞠老师首先指出,全球价值链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全球贸易、生产、消费格局,已经由2000年以美国为核心,演变为2017年以美国、中国、德国为核心的美洲、亚洲、欧洲价值链“三足鼎立”的格局。鞠老师通过在论文中构建理论模型,对全球最优治理体系进行了讨论。他进一步提出,基于双边冲突的理论模型,随着两国相对GDP的变化,两国采取的对抗与合作的策略组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由此可以分析中美两国关系为何趋于恶化。最后,他给出了中美与世界的三种长期经济发展路径,强调了中国保持长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一、全球价值链格局演变与全球治理体系

 

在2000年到2017年的17年间,全球贸易、消费、生产格局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本质性变化。

 

注:下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对方为自身最大贸易/消费/生产伙伴,红色代表该区域内最大贸易/消费/生产伙伴国家。

 

就产品贸易格局而言,计算贸易依存度可以发现,200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德国为核心,日本是亚洲一些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但其他大部分国家以美国为核心,而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故该年全球贸易是以美国为主导;但在2017年,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德国为核心国家,但美国和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指向了中国,全球形成了以美国、中国、德国为核心的美洲、亚洲、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图 1 全球贸易格局(2000年)

图 2 全球贸易格局(2017年)

 

就消费格局而言,基于四十多个国家的跨国投入产出表,2000年,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伙伴;但在2014年消费市场也呈现了美国、德国、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图 3 全球消费格局(2000年)

图 4 全球消费格局(2014年)

 

就生产格局而言,通过计算双边中间品消耗金额,可以发现,在2000年,全球的生产主要由德国、日本、美国支撑;到2014年,中国取代了日本的位置,成为了亚洲国家最重要的零部件提供方,“三足鼎立”局面依旧。

 

图 5 全球生产格局(2000年)

图 6 全球生产格局(2014年)

 

综上,从全球贸易、消费、生产网络来看,以美国、中国、德国为核心的美洲、亚洲、欧洲价值链“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

 

进一步从数据考察,由表 1也可看出美国、中国、德国在各自区域内扮演的重要角色,全球经济基础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表 1 区域内核心国家分析

注:表 1报告了中国、德国和美国在各自区域内各项指标占比情况。

 

在得到了全球“三足鼎立”格局的事实后,通过实证和理论建模探究全球治理体系。在实证方面,讨论了假如东亚地区以中国为核心发起自贸区,其他国家加入的可能性,结果反映了建立“亚洲共同体”的可能性。在理论建模方面,讨论了全球应当有多少个自贸区,模型结果表明全球性组织越多,公共事业可以更多由区域性组织提供。

 

二、双边冲突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篇论文题为《双边冲突的理论与实践》,已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在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面前,我们到底应该“韬光养晦”,还是应该“激进有为”?该篇论文为我们讲述了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该论文在博弈论框架下,通过一个简单的抽象模型来分析两个国家之间最优对外冲突策略。模型原理简化如下:假设全球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可以自由选择冲突的程度,双边冲突的收益取决于该国的相对GDP与冲突程度,冲突成本与文化认同度成负相关,冲突会对本国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模型结果表明:小国在发展的初期需要不断降低其对外冲突程度来促进经济发展,而一个大国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强而增加对外冲突程度;两国随着相对经济实力以及相对发展速度的不同,双边关系会呈现不同的五个阶段(如表 2),高速发展的小国倾向于选择越来越平和的对外政策,而大国则倾向于选择越来越激进的对外政策。

 

表 2 两国双边关系变化五阶段(β>2)

 

放入当前“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之下,我国与美国是实力较为接近的大国,故中美之间更可能是“针锋相对”般互相增加冲突程度。

 

 

三、中美与世界的长期经济增长路径

 

中美贸易争端中对双方最重要的是长期经济增长,那么中美贸易争端格局的演变也会由长期经济增长所主要决定。利用增长模型便可以得到中国、美国与全球余下国家的GDP增长路径。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推动来源于创新与规模化的扩张,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基础上,未来经济增长就由规模化,即全球化所决定。对全球化(中美两国冲突程度)进行三种假设,便可以得到如图 7所示的三条全球发展可能均衡路径。

 

图 7 中美贸易争端与长期增长

 

A均衡是基准路径,即不发生中美经贸对抗,全球化趋势持续进行。中国的GDP将于2036年左右超越美国。而美、欧、中逐渐动摇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地位,演变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B均衡是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全球秩序主导地位对中国实施的打压政策奏效。将引发中国经济的结构危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受限,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停滞,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C均衡是中国成功地将中美贸易争端控制为一个短期冲击。经过几年调整之后,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回复接近于路径A的增速。此时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与三足鼎立的全球生产、贸易结构矛盾激化,并可能引发美元危机。

 

无论未来是哪条均衡路径,我们都不应当将中美贸易争端视为短期冲突,应当关注长期经济变化,中国如果能保证5年的强劲经济增长,就可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胜出。

 

 

笔者注:鞠建东老师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全球价值链历史格局演变、当前双边冲突战略分析、未来长期发展三个角度为我们分析“中美贸易争端”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撑与全新视角,收获颇丰。也希望中美关系可以如老师所说,在不久的将来走向合作。

 

通讯员:王宇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