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教学培养/ 新结构经济学夏令营

教学培养

【第四届夏令营】张晓波:生产结构的早期形态

2017-07-18

主题演讲简报

 

 

演讲人:

张晓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题目:

生产结构的早期形态

 

张晓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对农村工业化产生兴趣的缘由。鉴于中国和埃塞俄比亚有诸多相似之处,2004年埃方政府想学习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验,于是通过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安排了一次到中国温州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自此张晓波教授开始了对10个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温州鞋类集群、濮院羊绒衫集群、织里童装集群、嵊州领带集群、中国机械化集群、白沟箱包集群、甘肃马铃薯集群、埃塞手工织布机集群、孟加拉国水产养殖集群、缅甸机械化集群等。

 

之后,张晓波老师回顾了林毅夫教授的演讲,提到之前的发展经济学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总结,并将拥有好的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他们认为存在适合所有国家发展的“药方”。然而,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药方”都是好心办了坏事。发展战略应与一国的比较优势相适应,政府应该扮演因势利导的角色。但怎样将理论法则应用于实践研究呢?张晓波教授提出了0→1→N→Q的发展阶段论,该理论尤其关注1→N阶段的发展,重点阐释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克服瓶颈制约,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促使产业集群形成方面发挥作用。当发展到N→Q阶段时,集群可能面临质量危机,若能克服质量危机,集群将演化到质量提升期,该期的政府政策也应从数量扩展转移到质量提升。

 

随后,张晓波教授通过濮院羊毛衫集群、安定马铃薯产业基地和农业机械化集群的例子,说明了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分工,降低资本进入壁垒和技术壁垒,给广大的农村地区的企业家提供进入市场的机会,以及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作用。

 

产业集聚。大量相似作坊聚集在一起会导致地方竞争很激烈,但为什么仍要集聚在一起相互协作呢?张晓波教授以濮院羊毛衫集群、温州鞋业集群和埃塞手工织布机集群为例,详细剖析了产业集聚如何克服工业化资本壁垒、技术壁垒和制度壁垒,如何发挥企业家才能,以及如何实现产业升级等问题。产业集聚能够实现诸多优势,一是提高了市场关联,从购买者的角度看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生产者的角度可以节省营销和购买成本;二是劳动力储备丰富;三是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此外,产业集聚还有降低资本进入壁垒、抵御天敌、处理不确定性和合作共生性等问题。张晓波教授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社区信任和社会网络进行劳动分工,从而克服信贷约束问题。

 

农业集聚。张晓波教授介绍了甘肃省安定市从1980年78%贫困率的小城市发展为中国四大马铃薯产业基地的例子,马铃薯种植现在占据安定地区耕地面积的60%以上。30多年来,安定的土地和劳动生产率都显著提高,而且6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马铃薯生产。为了促进马铃薯集群的建立,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土地质量、开拓马铃薯市场、克服交通瓶颈、建设马铃薯存储基地等。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克服瓶颈约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过程是不断克服供给侧和需求规模制约的过程,是政府政策不断解决约束问题的过程。当本地供给不足以影响市场价格时,政府干预主要集中在供给方;当本地供给达到一定规模时,市场价格下降,政府干预主要集中在需求方;当马铃薯基地逐渐形成时,发展加工环节,增加马铃薯供给又变得更为有效。

 

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模式。随着劳动力越来越昂贵,为了节省成本,农民开始选择使用机械替代劳动力。然而,由于农业机械常常价格昂贵,单个家庭购买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无法低效农业机械的成本。每个家庭都购买农业机械来从事农业生产也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单个农户独立生产的生产方式被打破,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方式诞生。一些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后,不仅用于自己家庭的农业生产,在农忙季节,他们还横跨多个省份为其他地区的农民提供廉价的机械服务。这些提供农业机械服务的农民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几个县内,形成了一个机械化服务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为内部成员提供了诸多服务,如信息共享、维修技术学习和外出集体讨价还价等优势。这种集体作业方式使得农业机械服务提供者能够连续跨区域作业,工作时间可达7个月,从而大幅度降低每亩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使其购买农业机械变得有利可图。

 

从政府发挥的作用来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从2004年起国家为农户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减免农机的高速公路过路费和过桥费,地方政府鼓励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成立合作社或各种协会,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解决纠纷等服务。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模式已经被证明适合中国小农户的需求,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验表明,同样以小农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具备进行农业生产机械化改革的重大潜力。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第四届新结构经济学夏令营”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本文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原创

惠利整理

经张晓波教授修订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