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教学培养/ 新结构经济学夏令营

教学培养

【第四届夏令营】Keun Lee:经济赶超的熊彼特分析

2017-07-17

 

主讲人:

Keun Lee(国立首尔大学经济学教授)

主题:

经济赶超的熊彼特分析

 

Keun Lee教授在国家、部门和企业三个层面讨论了中等收入国家赶超和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他指出,技术周期,即其知识基础的变化速度,是解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赶超的关键。

 

首先, Lee教授介绍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赶超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国家层面经济赶超的关键指标是人均收入和本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企业层面经济赶超的关键指标是市场份额、销售增速和生产力水平。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增长放缓的现象。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在中等收入陷阱的简单方法是看其经济总量:在数十年中,一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如果保持在美国的20%至40%之间,则该国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中。根据这一标准,全球超过7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中。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201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美国的20%,现在已经上升到27%,所以中国仍旧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隐患。Lee and Kim(2009)表明,创新(专利数量)对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持续的低研发投入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相同人均收入的国家相比,中国将更高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研发。

 

Lee教授分析了三个层面的追赶问题,并提出了与每个层面相对应的关键问题:

(1)在国家层面上,关键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国家是否出现赶超。

(2)在部门层面上,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国家在某些部门更容易实现高速增长,而其他部门却难以实现。

(3)在企业层面上,关键问题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创新系统是否能支持经济赶超。

 

关于第一个问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和地理条件,而非政策,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Lee教授则特别指出,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国家层面上,高收入国家的特征是发明者在人群中分布更均匀。一个国家的创新率越高,则该国的知识扩散越快,技术周期越短。技术周期对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以及对于亚洲四小龙有不同的影响。

 

关于第二个问题, Lee教授简要介绍了他的两篇论文(Lee and Lim 2001, Park and Lee 2006),并指出关键问题是部门创新体系和部门技术体制。他总结了8个有效测量技术体系的独立变量:技术机会、技术进步的累积性、创新的专有性,知识库的产权体系、技术轨道的流动性,知识的初始存量、相对技术周期长度和外部知识流的易得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说明,经济追赶行为常在短周期技术和高专有性的部门。显性知识行业和出口导向的寡头垄断行业也可以促进部门层面的赶超(Jung and Lee 2010)。

 

关于第三个问题,企业创新系统是企业层面赶超的关键。以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企业在自生能力和行为层面的差异作为研究出发点, Lee教授指出(Lee 2005),正在追赶的公司往往通过借贷和投资来追求销售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公司则在股市中实现盈利和提升公司价值。比较韩国企业和美国企业会发现韩国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他们的专利周期比美国公司短,这导致韩国企业拥有更高的利润率。

 

Lee教授强调了短周期技术对于赶超的重要性,并呼吁学术研究应更关注技术周期。除此之外,他提出了与赶超最密切相关的三个变量:一个路径变量,即技术周期的长度,和两个状态变量,技术的本土化水平和多样化水平。最后,Lee教授指出,赶超悖论在学术研究中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赶超悖论指的是,一个国家需要持续保持追赶状态,才能成功赶超。直接模仿或复制先进经济体的做法无助于实现经济赶超,不同的国家在实现赶超上有不同的路径。对于后发国家,一些“迂回”的路径同样有可能实现经济赶超。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第四届新结构经济学夏令营”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Abramovitz M. Catching up,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86, 46(2): 385-406.

Lee K, Kim B Y. Both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matter but differently for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of countries: determinants of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J]. World Development, 2009, 37(3): 533-549.

Lee K, Lim C. 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 Research policy, 2001, 30(3): 459-483.

Park K H, Lee K. Linking the technological regime to the technological catch-up: analyzing Korea and Taiwan using the US patent data[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6, 15(4): 715-753.

Jung M, Lee K. 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catch-up: determinants of the productivity gap between Korean and Japanese firm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0, 19(4): 1037-1069.

Lee K. Making a Technological Catch-up: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J]. 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05, 13(2): 97-131.

 

本文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原创

郭巍整理

未经演讲人审阅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