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教学培养/ 师资培训与课程支持

教学培养

付才辉:新结构经济学教材课程建设规划与《导论》的教研指南

2019-09-09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付才辉老师在2019年8月12日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师资培训大会上的发言实录修改而成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为了推进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专门成立了课程教材与报告案例研发中心(或可称之为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心),林老师专门安排我给大家当好服务员,服务好兄弟院校开设好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的课程,一起携手推进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今天很高兴借此机会,就新结构经济学教材课程与支持开课措施给大家做一下简要的介绍。我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新结构经济学的整体学科背景介绍、《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的教材使用引介以及支持兄弟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措施。当然,重点是第二个方面,这可能是这次师资培训大会中大家最关心的核心内容。

 

 

 

新结构经济学的整体学科背景与建设规划介绍

 

就像今天上午林老师的主题讲座中所指出的,理论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以消除贫困,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让人民过上繁荣富足的生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追求,但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能够实现这一愿望的发展中国家仅为凤毛麟角。新的理论来自于新的现象,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是理论创新的金矿,新结构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总结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发展成败经验以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努力。

 

眼下而言,我认为新结构经济学整体学科背景最紧迫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理论创新,其二是我国经济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天上午的几位嘉宾都对这两个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大家强调了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好几位嘉宾也都提到了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个重要论断:“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必然产生理论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为了不辜负这个时代,在国家有关领导和陈宝生部长的直接关怀支持下,林毅夫老师带领我们在北大等院校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或中心),推动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运行的经验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创新,以替代盛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林毅夫教授代表经济学界参加了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发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总书记不但高瞻远瞩,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新结构经济学正是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努力。新结构经济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取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自成体系地总结了我国实践,建构了突破西方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体系,初步取得了国际性影响,并在北大和清华等高校进行了多年教学实践,深得学生喜爱。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推进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就具体地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我们正在往总书记所指出的方向不懈努力。

 

上午吴岩司长的讲话中特地强调:去年的5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120周年校庆之前来北大发表了一个系统的长篇讲话。在这之后,于9月10号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那篇讲话实际上是为9月10号的全国教育大会做了一个先声的理论准备。总书记此次讲话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讲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事情。总书记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包括五个子系统,或者叫五个子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政体系。吴司长强调,这次新结构经济学教学研究师资培训跟这五个体系都有密切的关联,这是学科的探索,这是教学的研究,这是教材的高水平的编写,这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案例,这还是把人才培养贯彻到管理体系里面的一个生动实践。吴司长也认为,今天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班的举办,是把总书记5月2日在北大所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五个子体系贯穿在一块所要做的事情。如吴司长所言,我们确实在努力贯彻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精神。

 

苏雨恒社长在致辞中也指出,作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成果,特别是作为一部教材,这部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系统呈现了新结构经济学这一原创的经济学理论的体系及其实践应用。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苏社长也特别强调,将一个新的理论创新,特别是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转换成为一种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我们今天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事情。我认为,苏社长说的这件事意义重大,事关我国经济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事实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12月30日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就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解读《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时也强调,以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经济学领域更是如此。目前我国经济学仅在校本科生人数已达百万人,世界之最,但使用的教材却主要是引进或改编自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科书,教授总结于西方国家经验的理论,严重滞后于我国的实践。这种现状离陈宝生部长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还有一定距离。吴司长上午也介绍了教育部正在推进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的宗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结构经济学理应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天上午林老师也提到他代表经济学界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体会到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也得到了陈宝生部长的直接指导和关怀,并寄予厚望。之前高教社刘清田主任在和我们接洽《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这部教材时给我提到,说宝生部长有过指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应该包括新结构经济学,并且应该作为进课堂的多种中国特色教材之一。

 

事实上,新结构经济学已经大步走进了海内外的课堂。追根溯源的话,新结构经济学最早的相关课程应该是林老师从1996年在北大开设的《中国经济专题》公共课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修课人数过万。第一门正式以新结构经济学命名的课程是我从2016年开始在北大开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导论》公共课程,目前已经开设四年。清华大学新雅书院2018年也将新结构经济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政经哲”(PPE)的经济学必修课。我目前是每年春季学期在北大开设《新结构经济学导论》公共课,秋季学期在清华开设《新结构经济学分析》通识课。大家手里拿到的今天正式出版发行的首部新结构经济学教材便是北大和清华这两门课程的讲义改写而成。由此可见,新结构经济学的很多领域不见得需要等到相应的教材出版了才能开设相应的课程,教学可以而且应该走到科研的前面。其实,当今很多经典教材都是讲义而来的,例如大家熟悉的经济学之父斯密的《国富论》其实其雏形也是他当初在格拉斯哥大学的讲义。目前,新结构经济学子领域也有这样的例子,虽然还没有教材但已经开课。例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周皓教授从2017年开始开设的《中国金融研究专题(新结构金融学)》虽然目前还没有新结构金融学方面的教材,但已经是清华大学金融学博士生课程,后面周老师会分享他的心得体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王冬老师开设的新结构经济学相关课程也列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学分课程,后面王冬老师也会分享他的心得体会,这是海外的教学例子。前面所介绍的这些课程大都是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的公共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的课程也有作为MPA等专业学位课程。例如林毅夫老师开设《新结构经济学政策设计》就是北京大学南南学院硕博学位(MPA)课程的必修课程。

 

此外,还有一些与新结构经济学密切相关的专题课程,比如王勇老师在北大开设的《经济增长》、徐佳君老师在北大开设的《国际发展》都是按照新结构经济学思路组织的相关专题课程。让我比较惊讶的是,之前我们可能不怎么了解情况,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同仁已在兄弟院校开设了大量与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的专题课程,或者虽然课程名称不一定叫新结构经济学,但是课程内容涉及很多新结构经济学专题,或者以新结构经济学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比如,接下来好几位老师也会分享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周端明处长1997年就开始讲授新结构经济学关于中国经济的核心内容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曹淑江老师开设的教育学领域的课程就以新结构经济学关于教育问题的视角作为课程主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郑飞虎老师告我他开设的好几门不同类型的课程都涉及到了很多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斯丽娟老师设计的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发展经济学课程还获得了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让我们高兴的是,我和林老师在写作《导论》中刚引用了比较政治经济学家Stephan  Haggard关于结构变迁中国家角色转型的比较研究案例,Haggard就发来邮件告知我们在他刚出版的新书Developmental States中引用了新结构经济学关于动态结构变迁中政府角色的相关研究,以及他和Barry Naughton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开的关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 的课程中讲授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其实,后面我马上会介绍林老师根据《中国经济专题》讲义改写的教科书《解读中国经济》已经被翻译为十多种语言,作为了解中国经济的经典教材。

 

总之,新结构经济学课程已在北大和清华等海内外兄弟院校作为本科生公共课与通识课、研究生核心课与学位专业课试点多年,具备面向全国推广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总体上来讲,新结构经济学在理论体系向课程教学转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林老师上午讲,新结构经济学是一场现代经济学的结构革命,能够重构整个现代经济学体系。因此,我们今天仅仅是一个开端。

 

前面是目前新结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简要概况,下面我对目前新结构经济学教材开发情况也给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主要包括整体规划、目前进展和工作计划三个方面。

 

大家手里有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介绍手册,大家能够感受到一个独特的风格,那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秉承知成一体。我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将其简要地概括如下:在林老师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NSE)思想之下,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的大地和课堂,推进建设国家智库和国家基地,推出系列智库报告和课程教材,当然这背后离不开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与新结构各合作中心以及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目前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已经是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发布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智库报告,推动了一批影响非洲和波兰等发展与转型经济体政策实践项目,林毅夫老师也是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除了国家智库之外,我们也正在努力筹备力争早日成为国家教材建设基地。

 

目前已有三部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性教材:《解读中国经济》、《解读世界经济发展》与《新结构经济学导论》。上午林老师也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脱胎于对中国七十年发展与转型的伟大实践,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可以说是新结构经济学的雏形。2008年林老师赴世行任职之前出版的教材《中国经济专题》(2012年版更名为《解读中国经济》)集结了此期间十余年关于中国经济的相关研究。

 

 

2009年,林毅夫在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任期一周年时,根据他多年深入研究东亚和中国发展经验的心得,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倡导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按照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在经济危机时则采用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等政策主张,以应对世界发展与经济危机的挑战。但是,当时世行内部主流经济学家中响应寥寥,《从西潮到东风》殊为不易。2011年,林毅夫首次提出,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移,会给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巨大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机会;中国会从一只跟随的雁成为引领之龙(from a following goose to a leading dragon)。对此,许多人曾漠然视之,以为不可能实现。八年之后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时势的变化,中非合作、“一带一路”迅猛发展,成千上万的企业走出去,在成百个经济特区和产业园内外,为东道国创造了上百万工作岗位,许多当时的预测正在变为现实。也因此,正如现任外交部长王毅所指出的,中国正在以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乱局中的稳定器、变局中的正能量。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万物并秀的北京迎来一场历史性盛会——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与会。林老师和我在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前夕发布了首部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理论、思路、视角以及实践来观察世界经济结构变迁以及中国在其中的方位、力量、方案与机遇的智库旗舰报告《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报告——新结构经济学之路》。让我们高兴的是,不少师生也将该智库报告作为世界经济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相关学科的教辅资料,并建议我们将其修改成解读世界经济的教材。我们欣然接受了来自师生的好建议,在此基础上以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框架,集结了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以来十年关于世界经济的相关研究精华和智库实践,同时综合国内外沿着新结构经济学所做的最新相关研究,在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形成了这部解读世界经济的教学用书。林毅夫被授任“一带一路”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这部教材也算是从学科建设角度为“一带一路”倡议尽绵薄之力。

 

林老师前面也提到,2009年6月他在世界银行工作一周年,借此之机,召开了一个内部研讨会,在会上我对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介绍了30多年来我研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和改革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并正是将此理论体系命名为新结构经济学。2012年6月世界银行任满回国前,林老师将多年研究新结构经济学相关问题的论文结集成册,以《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为名,英文由世界银行出版社、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和2018年也出了增订版。对于该书的理论贡献,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伯克利讲席教授迈克尔•斯宾塞评论到:“《新结构经济学》是一部真正重要且富有雄心的作品。在一些著名学者的帮助下,林毅夫成功地描述了经济增长、产业多元化和发展的复杂微观动态结构。他还成功地说明,作为投资者、监管者、经济活动和预期的协调者及指导者,政府所扮演的重要的补充性角色。所有这一切论述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而后者本身又处于大规模的结构变迁当中。本书将成为全球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在发展中国家是如此,在发达国家中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012年林毅夫在世界银行任期结束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后,继续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围绕经济发展(如非洲发展手册)、经济转型(如波兰发展手册)以及经济运行(如产业政策手册)等发表了大量著述。林老师和我也开始积极推进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合作着手准备教材,呈现给读者的这部《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简称《导论》)便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前面我们提到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也正如苏社长前面所号召的:“我们也希望以这部导论的出版,以今天这样一个研讨班的举办为昭示,继续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在后续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给新结构经济学教材建设定下的目标是建设覆盖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新结构经济学教材体系。目前已经列入我们规划的基础教材包括《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综合版)(试行版已出)、《新结构经济学原理》(大众版)、《新结构经济学分析》(数理版),各个子领域教材包括《新结构政治经济学》、《新结构产业经济学》、《新结构金融学》、《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新结构空间经济学》、《新结构国际经济学》、《新结构宏观经济学》、《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结构制度经济学》、《新结构智库系列教材》等,以及围绕这些教材相关的教辅系列。当然,这些教材建设工程可谓世纪工程,绝非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需要同仁们一起努力,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的使用指南

 

接下来的重点是对《新结构经济学导论》做一个介绍,方便大家使用这部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及后续大家怎么用好这本书,并帮助我们进一步打磨完善。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我们也是支持大家去尝试的。下面我只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介绍,主要包括《导论》的定位、《导论》的内容、《导论》的风格、《导论》的使用、《导论》的开发,算是《导论》的导论。

 

《导论》的定位是首部新结构经济学学科通论,首次全面系统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做了呈现和探讨。因此,要理解《导论》的定位,就必须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大家目前所知的流行看法是,新结构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3.0版本,而且是国际上公认的发展经济学的3.0版本,超越了战后以旧结构主义为核心的发展经济学1.0版本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发展经济学2.0版本。然而,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确实发端于转型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但引进结构内生性以后,涉及经济运行的所有经济学领域。新经济结构学把整个结构引进来以后是现代经济学的一场结构革命,这一点前面林老师也谈详了。因此,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定位比较准确地讲,新结构经济学是一门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是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并驾齐驱的。行为经济学也是比较新兴的学科。新制度经济学各位都应该很熟悉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以前的边缘学科,到现在已经跻身到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了。新结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流派,其本体都是理性选择——我相信看过林老师方法论著作《本体与常无》的老师马上就能明白过来。这些现代经济学流派虽然都采取理性选择的本体,但是所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概括来讲,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配置分析(即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行为经济学主要是行为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制度分析,而新结构经济学主要是结构分析。目前来讲在座的各位同学、博士生还有老师,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老师,刚刚从博士班里出来的,受过的现代经济学的教育最主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容。这其实是非常狭隘的视角,因为资源配置尽管非常重要但只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其实,林老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导师、诺奖得主舒尔茨曾经在其经典名著《改造传统农业》中也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在传统农业社会,给定当时的技术和产业条件,这些农民通过世代反复实践和积累,其资源配置已经接近最优,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已经极为有限。因此,只能处于“理性而贫困”的状态。这也恰恰说明,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资源配置(价值理论)事实上是无法推动发展的,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生产力提升的结构变迁。新结构经济学超越了资源配置分析,侧重于生产力的结构分析,在更高维度上统一了资源配置与结构变迁,甚至还可以囊括制度变迁分析。因此,简单来讲,现代经济学的本体是理性选择,现代经济学的流派则包括配置分析、行为分析、制度分析、结构分析。大家可以记住下面这个简单而深刻的学科定位论断: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定位可以概括为“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导论》的主要内容定位可以概括为“新结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结构革命”。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边际革命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弄不清价格如何内生决定的问题,新结构经济学通过结构革命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学弄不清生产方式如何内生决定的问题。与此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是以马克思主义视角作为主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所以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既有方法继承联系也有理论创新区别。

 

弄清楚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之后,《导论》作为首部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通论的内容也就不难确定了。《导论》系统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应用,包括新结构经济学的来龙去脉与学科体系、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各个领域的前沿进展、中国及世界的鲜活案例等;在理论上,从一个经济体每一个时点给定但随着时间可以变化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切入,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产业和技术,以及决定交易费用的硬的基础设施和作为上层建筑的软的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和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在实践上,提出以反映发展阶段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教育、财政、货币、区域布局、创新等等来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并主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竞争优势,快速积累资本,推动比较优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天上午各位嘉宾也提到教材的特点不是学术专著,重点在学科体系,特点是理论体系向教材课程体系的转化。因此,《导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结构经济学学科体系展开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但不是面面俱到的学科手册(Handbook),而是凸出理论体系的关键脉络以及学科体系的完整架构,强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结构经济学方法而非刻舟求剑的结论。全书分上下两册共20章,系统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为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构建真实世界现象背后逻辑体系的十大原理,以及秉持“知成一体”学风来改造世界的新结构经济学应用。上册共10章分别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方法论与十大原理中的九条原理,第1章介绍新结构经济学概况,第2章介绍包括新结构经济学在内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与主要流派,第3章介绍新结构生产理论,第4章介绍新结构增长理论,第5章介绍新结构储蓄理论,第6章介绍新结构创新理论,第7章介绍新结构转型经济学,第8章介绍新结构分配理论,第9章介绍新结构公共经济学,第10章介绍新结构经济学核算。下册共10章分别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与第十条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运行原理及其在各个经济学领域的应用,第11章介绍新结构政治经济学,第12章介绍新结构产业经济学,第13章介绍新结构金融学,第14章介绍新结构劳动经济学,第15章介绍新结构空间经济学,第16章介绍新结构国际经济学,第17章介绍新结构周期理论,第18章介绍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第19章介绍新结构制度经济学,第20章介绍应用新结构经济学。

 

大家可以看到,新结构经济学并不是有的人在网上寻章摘句看到的鸡毛蒜皮,而是涉及现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完整学科体系。然而,为了不使读者迷失在这庞大的体系中,我们将新结构经济学的中心思想简要地概括为十大原理,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全貌以及作为阅读本书的理论红线或向导。这十大原理按照逻辑依次从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与经济运行的思想体系中延展开来:前五条原理——禀赋结构的供给原理、禀赋结构的需求原理、禀赋结构的相对价格原理、最优生产结构原理、结构变迁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揭示了作为发展本质的结构变迁的基本规律;第六、七条原理——自生能力原理与最优转型原理揭示了作为转型本质的结构扭曲的根源及其改革的策略的基本规律;第八、九条原理——政府因势利导原理与政府最优干预原理揭示了结构变迁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原理;第十条原理——生产结构的供求原理则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即揭示了作为经济基础的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的生产力和相应生产关系与作为上层建筑的金融结构、教育结构、空间结构、开放结构、货币财政结构、环境结构与制度结构等结构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亦即经济结构变迁中的经济运行原理。这十条原理大致囊括了整个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结构变迁世界的学说。读者可以先提纲挈领地把握这十条原理,教师也可以第一次课就对同学有予以讲解新结构经济学的中心思想。

 

 

《导论》这20章的章节顺序也有逻辑讲究,《导论》之所以分为上下册,是因为既有逻辑顺序的链接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上册的主线是围绕禀赋结构内生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迁这一新结构经济学最基础的初始命题或公理演绎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结构变迁、结构转型以及政府在其作用(或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理。下册的主线是围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与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经济结构运行原理。因此,下册其实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或者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具体科学化;上册其实是对经济基础的决定因素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基础其实就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这跟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和技术有关,而其又是内生于其禀赋结构的。这是上下册之间的关系。上下册内部章节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上册第1章是全书概括性的介绍,第2章是全书也是整个新结构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方法论介绍,第3章、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形成一个小闭环介绍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结构变迁(从较低水平的结构状态向较高水平的结构状态的变迁)的基本原理,第7章侧重于介绍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结构转型(从有扭曲的结构状态向无扭曲的结构变迁转变),第8章单独介绍生产方式中与生产力统一的生产关系(分配问题)变迁,第9章单独介绍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作用原理,第10章用全球和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量化总结。下册第11章也是概括性的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方法论和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经济结构运行原理的介绍,第12章侧重于从具体的产业结构变迁介绍禀赋结构如何内生生产力变迁——可以视为对第3章的新结构生产理论的具体化,第13章到第18章是介绍具体的金融结构、劳动结构、空间结构、开放结构、波动结构、环境结构及其变迁如何内生于产业结构,第19章是对这些具体的作为上层制度的结构安排及其变迁的一般化总结。因此,第13章到第19章的内容是平行的,顺序上不是不能调换,但是《导论》按此顺序安排依然有一定的逻辑依据:新结构金融学排在第13章并非仅仅因为金融学是经济学子学科的显学,而是因为金融在与以人均资本为核心的禀赋结构所决定产业结构逻辑关系最为要紧,金融禀赋是物质资本的外衣,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结构扭曲以及偏离最优金融结构扭曲所造成的金融危机是整个经济系统最不稳定的根源,所以在第12章新结构产业经济学导论之后讨论新结构金融学导论非常合适;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排在第14章也并非仅仅因为劳动经济学是仅次于金融学的经济学子学科显学,而是因为劳动在与以人均资本为核心的禀赋结构所决定产业结构逻辑关系也至关重要,人力资本本身也是一种产业所需的禀赋类型,如果人力资本积累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就会存在禀赋结构制约;在中国以及发展中经济体,新结构空间经济学与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并非源于偶然,二元经济是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是城市化的空间结构问题也是劳动结构问题,因此新结构空间经济学排在第15章有利于前后衔接。空间问题事实上是非常广泛的问题,狭义的空间问题往往集中一个国家国土内部,广义的空间问题则可以囊括跨越国界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问题,但是开放问题所涉及的议题远远超过了地理空间问题,因此新结构国际经济学放在第16章也有利于前后衔接;第17章新结构周期理论和第18章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顺序互换也可以,开放结构问题既受周期结构也受环境结构的影响,并且也会影响周期结构和环境结构,但相对而言我们更偏好在开放结构之后讨论;新结构制度经济学放在所有其他具体结构安排之后的第19章讨论,并非因为制度结构不重要,恰恰相反,制度结构在所有具体结构安排中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制度结构安排即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最后讨论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所内生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的一般规律,既是对前面金融制度、劳动制度、空间制度、开放制度、宏观政策、环境制度等具体的制度安排的归纳总结,这些具体的制度结构安排变迁规律反过 来又是对抽象的制度结构变迁规律强有力的佐证。一旦考虑了这些制度结构安排的内生性以及适宜性,我们就不会轻易以发达经济体为参照系来批评发展中经济体普遍的“落后性”了,以及轻率地推荐那些貌似“先进”却造成负面后果的制度安排了。第20章在前面所有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

 

 

下面我就《导论》每章内容做个概括性介绍,算是教学中应该覆盖的知识点或者教学大纲,并指出该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特点,以便大家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

 

第1章主要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概括性地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历史背景、思想源流、学科体系与中心思想等全貌。本章首先在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简史的背景下,讨论新结构经济学如何脱胎于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以及如何总结于世界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尤其是广大发展中经济体的成败经验;其次在经济学思想简史的脉络中,讨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第三代发展理论如何推动经济学的结构范式革命;然后讨论新结构经济学如何贡献于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接着讨论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研究范式与研究体系等学科体系的架构;最后将新结构经济学的中心思想简要地概括为十大原理,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全貌以及作为阅读本书的理论红线或向导。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在经济变迁简史和经济思想简史脉络中深刻理解新结构经济学,这也是这一章的特点,即将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融合起来理解新结构经济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结合经济变迁简史,概括性介绍作为新结构经济学中心思想的十大原理,并同时阐述新结构经济学关于结构变迁世界的学说在经济思想史中的演进情况。

 

第2章主要介绍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及其主要流派,这样阅读本书无需以其他经济学入门读物为阶梯,更重要的是在最基础的分析框架层面上对比新结构经济学与当今主流经济学学派的异同,在一般理论层面探讨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革新。本章首先介绍经济学家们为了研究的需要如何将复杂的现实世界抽象为简化的理论世界,例如经济学家们常常用来刻画现实世界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循环流量图这一经济模型,不过目前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只是给定结构而无摩擦的循环流量图。这其实暗含了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世界舍掉了现实世界中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最重要的结构差异和动态变化,而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唯一结构的谬误。正如萨缪尔森在两个剑桥论战中所败给的对手琼·罗宾逊夫人,这位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一百年来经济学家牺牲了动态学说,以便讨论相对价格。这是很不幸的!”其次,本章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本体”,即以一个决策者面临选择时,会从根据自己所有的预算和所面临的约束两者共同决定的可能方案中,做出自己认为的最佳选择的“理性人”假说作为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指出新结构经济学尽管与其他现代主流经济学流派的研究视角不同,但所采取研究方法是一致性的。然后,本章介绍了目前各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或阿罗- 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ADGE),这是目前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最核心的分析框架。然而,这一分析框架以给定的偏好(效用函数)、技术(生产函数)与资源(禀赋)为前提条件来研究无摩擦世界的最优资源配置,整个20世纪下半叶经济学界的理论进展就是不断深化对这几组前提条件的研究,使得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成为其退化的理论特例。接着,本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其增进了对现实世界中具备真实情形的心理社会特征的偏好行为的一般化理解。例如,行为经济学最核心的前景理论使得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理论的期望效用理论成为其退化特例,心理账户理论使得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理论的预算约束成为其退化特例。然后,本章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其增进了存在交易费用有摩擦的真实世界的交易行为的一般化理解。例如,新制度经济学的微观合同理论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埃奇沃思盒中的契约曲线成为其退化特例。最后,本章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增进了对在禀赋条件约束下技术和产业(生产函数)选择及其变迁的一般化理解,并指出阿罗- 德布鲁一般均衡其实只是新结构一般均衡(NSEGE)的退化特例。正如阿罗- 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是所有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经济学领域的分析基础一样,由禀赋结构内生的技术和产业(生产函数)是所有以结构变迁为核心的经济学领域的分析基础。正如第1章将新结构经济学来龙去脉的头接到了经济变迁简史以及经济思想简史的脉络中,接得非常的深入,第2章也将新结构经济学方法论的头接到现代经济学的本体中,并与其他现代经济学基本流派进行比较,接得也非常的深入。因此,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向学生阐述清楚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本体“理性选择”及其在配置分析、行为分析、制度分析与结构分析上的应用。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从理性选择出发,通过分析方法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跳出传统教科书只讲资源配置分析的新古典经济学思维定式,培养更广阔的现代经济学通识思维。

 

第3章主要介绍新结构生产理论,即任意时点给定的禀赋结构如何内生决定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这是新结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水岭,后者给定生产函数求解最优资源配置,而前者则恰好颠覆过来,给定禀赋结构求解最优的产业和代表这个最优产业的生产函数。这一章是新结构经济学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新古典理论大都围绕生产函数打转。这其实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包含生产函数的理论都将是新结构经济学的退化特例,这也意味着本书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新结构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尤其是延伸的领域。新结构生产理论为探索广阔的结构变迁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为沟通新结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了一座桥,为统一资源配置和结构变迁提供了可能。本章与第2章所介绍的新结构经济学一般化分析框架不同,而是以整个经济学中最为著名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来简单明了地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的上述四大原理,并对其刻画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的结构变迁方程的一些重要性质展开讨论。最后用扩展到无限维禀赋结构的新结构分工理论讨论了人类历史上漫长的马尔萨斯陷阱及英国工业革命案例。值得一提的是,本章我们用中国浙江庆元县铅笔产业集群的案例驳斥了经济学中广为流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铅笔寓言”,以让读者从梦中惊醒,从真实的现实世界来领悟新结构经济学与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唯一结构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本质差异。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需要向同学将清楚新结构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前四条:禀赋结构的供给原理、禀赋结构的需求原理、禀赋结构的相对价格原理、最优生产结构原理。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能否借助任何经济学教科书中都会提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例子,通过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公理来演绎推导出上述四条基本原理,同时展示结构变迁的一些重要命题,比如结构升级效应如果大于边际产出递减效应则利率不会随资本积累而递减,尽管在标准的新古典生产函数设定下。这是结构变迁的威力,同时也是揭开后面一些章节内容所讨论的内生增长、高储蓄率、卢卡斯之谜等等现象的根源。

 

第4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增长理论,即禀赋结构如何内生变化而驱动生产结构变迁带来经济增长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本章首先回到经济学之父斯密所倡导的对“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的探索”,我们主张回到斯密的方法——即对问题性质与原因的探索而不单单是其观点。实际上,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两个最核心的观点:“看不见的手”与“劳动分工”。“看不见的手”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最优资源配置一般均衡理论的思想来源,“劳动分工”则成为报酬递增推动经济增长的来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虽然系统阐述了基于报酬递减的资源配置的供求均衡分析,但是并没有完全抛弃基于报酬递增的思想。悲哀的是, 在声称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教科书的《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完全抛弃了基于报酬递增的思想。因为报酬递增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完全竞争框架不相容,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新经济理论等要么借助外部性,要么干脆放弃完全竞争框架建立基于垄断竞争框架的理论,然而后者得到的宏观增长与微观垄断的配置效率损失是矛盾的。新结构经济学化解了这一经济学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结构变迁过程中统一了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增。然后,本章分别介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外部性增长理论与斯密型增长理论)与新结构增长理论。最后,本章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连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7%的13个发展典范的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案例,以展现结构变迁基本原理。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需要向同学将清楚新结构经济学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难点是与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生产者理论相对统一规范不同,增长理论在教科书中大都放到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讲,各种增长理论层出不穷,很难统一,因此如何在新结构经济学更高的结构范式下将这些风格各异的增长理论统一起来,并理清其与新结构经济学的异同。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战后13个发展典范的结构变迁案例来印证新结构增长理论的机制,这种方式可能比简单的增长跨国回归更贴近于新结构经济学,因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因为结构扭曲或者尚未启动结构变迁而无缘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采用传统增长理论的跨国回归很容易将发展典范的样本当着异常值抛掉了。因此,结构变迁的案例研究在新结构经济学中特别重要。

 

第5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储蓄理论,是对第4章所介绍的结构变迁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进一步扩充。禀赋结构升级主要靠自身的积累,除了创造可供积累的经济剩余,还取决于积累的倾向,即储蓄率。正如内生储蓄率的拉姆齐模型是索罗模型的扩展一样,本章也是第4章所介绍的新结构增长理论的扩展。本章首先介绍了被流行思潮诟病的我国的“高储蓄率之谜”现象,并指出脱离“本体与常无”而从现有理论出发所导致的“有色眼镜”问题。其次,本章介绍了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行为经济学的储蓄理论,并指出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很多种理论来解释。接着,本章介绍了由东亚和中国高储蓄率现象所引发的各种新解释,并指出更深入的理论需要具备一般化。最后,本章介绍了新结构储蓄理论与来自中国省级和跨国层面的经验事实与实证检验,并据此反驳了流行思潮。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在众多的储蓄理论中讲清楚各自的长处与局限性,以及在更长的结构变迁视角与更宽泛的比较视角下讲清楚新结构储蓄理论。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需要启发学生对于同一种现象,比如本章所讨的储蓄现象,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解释的认识,不能用理论批评理论,但是那一种理论更能深层次地解释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储蓄现象,就更有解释力。

 

第6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创新理论,是对第3章新结构生产理论和第4章新结构增长理论的补充。前几章的讨论都舍掉了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目的不仅仅是简化讨论,而旨在驳斥唯“全要素生产率”马首是瞻的流行思潮。当然,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技术创新也是生产结构的特征维度之一,也是新增长理论等关注较多的领域。但是,与已有的创新理论不同,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创新不但内生于禀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技术结构的特性,而且创新也是有结构的,需要区分发达经济体的自主创新和前沿内部经济体的模仿、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并且最优创新结构也是内生于禀赋结构和其相适应的产业技术结构的。本章首先介绍了前沿自主创新对于工业革命之后发达经济体持续增长的重要性。其次,本章驳斥了将创新与禀赋结构特征相剥离的流行思潮,介绍了基于禀赋结构的技术进步的新古典- 熊彼特混合增长模型。接着,本章介绍了内生于禀赋结构的最优创新结构理论与来自中国和跨国的经验事实与实证检验,据此指出了发 展中经济体或地区适宜的创新模式,一味地进行创新赶超对发展不见得是好事, 当然对于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短周期创新而言进行“换道超车”也未尝不可。最后, 本章在二维码中展示了中国高铁和日本医药两个典型案例,展现了从模仿引进到自主创新的结构升级之路。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讲清楚以全要素生产率刻画的创新只是生产结构的特征维度之一而已,创新不能与禀赋结构割裂,并且自身也是有结构的,而且还是内生的。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要克服全要素生产力崇拜,或者创新崇拜。

 

第7章主要介绍新结构转型经济学,讨论结构扭曲的根源及其改革的策略,即自生能力原理与最优转型速度原理。经济学中,扭曲往往导致效率损失,但是由于判断标准不同对扭曲的界定及其原因以及消除扭曲的改革的认识也会不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福利经济学定理是作为资源错误配置的判断标准的。在新结构经济学中,自生能力原理是作为结构扭曲的判断标准的。由于最优的产业和其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是内生于禀赋结构的,因此在结构变迁中的最优 资源配置状态可能不同于给定投入产出关系,也就是生产函数下的最优资源配置 状态,那么新古典经济学资源误配理论就可能具有误导性。本章首先讨论了这个 问题,以引起读者的警示,并再次指出脱离“本体与常无”而从现有理论出发所 导致的“有色眼镜”问题。其次,本章讨论了结构扭曲的政治经济学原因,即少数人的利益之争可能导致实际的结构状态偏离理论上的最优结构状态。然而,系统性的结构扭曲的根源绝非如此,更有可能是政治决策者好心干坏事的结果。接着,本章介绍了由于实际生产结构偏离禀赋结构所决定最优生产结构而使得其中的生产者缺乏自生能力而内生的系统性扭曲,进而阻碍了发展,抑制了结构变迁的速度。实际生产结构偏离禀赋结构所决定最优生产结构往往是政府偏好更先进的生产结构所致,即所谓的赶超战略。然后,本章介绍了政府偏好赶超战略的拉姆齐模型。企业自生能力原理可以视为新结构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本章相应地也介绍了自生能 力与僵尸企业、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的相关微观实证研究。接下来,本章介绍了在自生能力约束下的最优改革策略,即最优转型原理。最后,本章以新结构经济学的雏形《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介绍了自生能力原理与最优转型原理的中国案例。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要讲清楚转型或改革的本质是消除扭曲,这不同于发展的本质是提升生产力,但是难点却在于讲清楚不同理论视角下对扭曲的前因后果及其改革策略的认识。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需要敦促同学阅读《中国的奇迹》等原著。

 

第8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分配理论。本章可以视为第3章新结构生产理论和第4章新结构增长理论的延伸,因为在新结构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是内在统一的。禀赋结构在决定最优生产结构的同时,也决定了与此相应的分配关系。本章首先简要概括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不平等与工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趋势,以及近几十年全球各个经济体的收入分配模式。其次,本章介绍了基于不同禀赋结构特征所支配的分配规律,如由自然要素禀赋积累有界性特征所支配分配的李嘉图法则,由物质资本禀赋积累无限性和集聚性特征所支配分配的马克思法则,由人力资本禀赋积累分散性特征所支配分配的库兹涅茨法则。接着,本章讨论了实际的生产结构对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的偏离对分配所产生的影响,也即发展战略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并展示了来自中国和跨国的经验证据。最后,本章介绍了新时期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共享”理念。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不平等或者分配问题本身就是复杂的结构问题,需要讲清楚其结构变迁的基本事实,并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予以解释。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要引导同学深入思考不平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的严重性以及结合国情与发展阶段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案。

 

第9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公共经济学,讨论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作用,也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同样,不同的理论范式看待同一现象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是两种替代性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因此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在新结构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作用不同,因此二者可以是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可以用政府因势利导原理加以概括,即“市 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但是,如果政府乱为,就会出现第7章所讨论的结构扭曲。政府常见的乱为方式是干预生产结构偏离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即赶超战略。然而,如果存在正外部性或者其他非经济的战略目标需求,这种干预也会有相应的收益,如果政府不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干预,则成了政府“不作为”,但是政府的作为需要与其引发的代价进行权衡取舍,即政府最优干预原理。本章首先介绍了关于政府作用旷日持久的争论,并指出这种争论往往源于理论范式之争。其次,本章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关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基本论断及其关于结构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类型及其分析思路。接着,本章讨论政府在禀赋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问题, 尤其是在软硬基础设施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和实施。再接着,本章讨论政府在生产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问题。最后,本章讨论结构变迁中政府干预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并以中国的长期案例和短期案例加以说明。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讲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讲明白结构变迁过程中的政府因势利导原理和政府最优干预原理,并能让同学们据此观察分析诊断现实中政府的各位相关行为。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避免先入为主的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意识形态纷争,以陷入理论范式之争。

 

第10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增长与发展核算,应用世界和中国的经验数据展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能力。本章讨论了结构变迁与经济收敛,介绍了来自中国与世界的经验事实。接着,本章对比了新古典经济学不变总量生产函数与新结构经济学可变总量生产函数的增长核算方式,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全球跨国数据进行了核算以突显二者的理论差异以及前沿发达经济体与前沿内部发展中经济体的经验差异。再接着,利用刻画最优总量生产函数的结构变迁方程对同样的全球跨国数据进行了校准,展示了新结构经济学惊人的解释能力。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外生不变生产函数假定实际上就只有一个不变的部门(one sector),而新结构经济学因为现实经济中有多个产业部门,每个产业部门有其生产函数,产业部门会随禀赋结构变化而变化,因此,把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加总起来的总量生产函数随禀赋结构不断变化而实际上有无数个总量生产函数,这样解释能力就提升了无数个量级。最后,本章介绍了结构扭曲与经济停滞的全球概览,以及全球包容性结构转型指数。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定量上展示清楚结构变迁对经济收敛的重要性、结构扭曲对经济停滞的灾难性,对比传统的不变总量生产函数核算与新结构经济学的可能总量生产函数核算。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需要敦促同学们动手进行核算练习,这一章的思考题已经给出了数据库链接和核算练习提示。

 

上册的上述10章内容除了第1章概述之外,涵盖了新结构经济学十大原理的九条原理。《导论》下册主要系统阐述第十条原理——生产结构的供求原理,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的运行原理, 以及应用新结构经济学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问题。应用新结构经济学主要介绍应用工具及其在国别发展、地区发展与企业发展层面的应用,这些实际应用牵扯到每一条新结构经济学原理。这一体现了上下册内容的各有特色,上册内容紧凑但内涵丰富,下册内容主要围绕一条经济结构的运行原理将结构内生性引致到几乎所有的传统关于经济运行的经济学子领域,虽然外延旷阔,但逻辑却非常统一。

 

第11章主要介绍新结构政治经济学,介绍历史唯物主义与生产结构供求原理的方法论。新结构经济学除采用了第2章所介绍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外,也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视角。本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然后讨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最后讨论了生产结构供求原理所决定的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各种最优结构安排及其变迁理论。本章奠定了下册第12章到第19章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当然,这些结构安排之间的逻辑联系千丝万缕,本书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而是以各自的理论红线铺开。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方法论和新结构经济学的具体原理相结合,既能够灵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法于产业结构和其他上层建筑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能可以对新结构经济学的生产结构供求原理(即经济结构运行原理)进行可操作化的科学研究。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可以结合诸如书中所介绍的瑞士与布隆迪那样的比较结构案例分析来讲解或者让学生自己领悟这一章所讨论的复杂经济结构系统背后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论和新结构经济学所揭示的结构变迁与运行原理。

 

第12章主要介绍新结构产业经济学导论,讨论细分到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变迁,包括产业间和产业内的结构变迁。本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第3章新结构生产理论和第4章新结构增长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在细分产业层面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即第2章所介绍的细分产业动态分析框架。本章后半部分内容则讨论产业结构的各种特性,据此派生出对其他上层建筑结构安排的需求,比如,产业结构的金融特性、教育特性、空间特性、开放特性、波动特性、环境特性与制度特性等。具体而言,本章首先讨论了以资源配置范式为核心的传统产业经济学到以内生结构范式为核心的新结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进阶的可能性。其次,本章介绍了产业的界定及其结构关系的分类。接着,本章在不同层次上详细展示了常见的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特征事实。再接着,介绍了三种解释产业间结构变迁的理论,分别由不同的机制所驱动,并指出禀赋结构驱动机制的根本性。随后,本章运用第3章新结构生产理论讨论禀赋异质性与产业内升级。然后,本章介绍了产业结构的各种维度特征及其对其他上层建筑结构安排的派生需求,并用投入产出表特别是中国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分别对这些产业结构特性做了初步的简要测算,概括了其量化特征。最后,本章介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产业升级战略实践。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讲清楚世界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特征事实,然后介绍清楚解释这些特征事实的理论机制,与此同时也需要着重讲解产业结构的禀赋需求表,这是下册的可视化红线。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敦促同学们切身体会自己熟悉的家乡的产业结构变迁。

 

 

第13章主要介绍新结构金融学导论,讨论适宜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的最优金融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偏离最优金融结构的前因后果。本章首先讨论了以资源配置范式为核心的新古典金融学到以内生结构范式为核心的新结构金融学的理论进阶的可能性。其次,本章讨论产业结构与金融需求,这是新结构金融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传统金融学所忽视的。接着,本章介绍了传统金融学强调得比较多的金融系统及其金融供给作用,并比较了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以及大小银行之间的功能差异。再接着,本章将产业结构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系统的金融供给结合起来讨论最优金融结构及其变迁原理与经验事实。然后,本章讨论了扭曲金融结构以及阻碍金融结构转型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最后,本章介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金融发展与改革政策实践。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讲清楚最优金融结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分析金融结构系统的不同结构维度(比如直接融资与间接金融之间的金融结构、直接融资内部的金融结构、间接融资内部的金融结构,等等)。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学以致用,使得同学们能够应用最优金融结构原理观察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以及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践。

 

第14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劳动经济学导论,讨论适宜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的最优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偏离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的前因后果。本章首先讨论了以资源配置范式为核心的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到以内生结构范式为核心的新结构劳动经济学的理论进阶的可能性。其次,本章讨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需求,这是新结构劳动经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传统劳动经济学所忽视的。接着,本章介绍了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强调得比较多的教育系统及其教育供给作用,并比较了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功能差异。再接着,本章将产业结构的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系统的教育供给结合起来讨论最优教育结构及其变迁原理与经验事实。然后,本章讨论了扭曲教育结构以及阻碍教育结构转型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最后,本章介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政策实践。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讲清楚最优劳动结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分析劳动结构系统的不同结构维度(比如人力资本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等等)。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学以致用,使得同学们能够应用最优金融结构原理观察分析现实中的劳动与教育现象以及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践。

 

第15章主要介绍新结构空间经济学导论,讨论适宜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的最优空间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偏离最优空间结构的前因后果。本章首先讨论了以资源配置范式为核心的新古典空间经济学(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是居住在没有空间维度的仙境)到以内生结构范式为核心的新结构空间经济学的理论进阶的可能性。其次,本章讨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需求,这是新结构空间经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传统空间经济学所忽视的。接着,本章介绍了空间系统及其空间供给作用,并比较了不同空间系统之间的功能差异。再接着,本章将产业结构的空间需求与空间系统的空间供给结合起来讨论最优空间结构及其变迁原理与经验事实。然后,本章讨论了扭曲空间结构以及阻碍空间结构转型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最后,本章介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国土空间结构改革与发展政策实践。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讲清楚最优空间结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分析空间结构系统的不同结构维度(比如区域布局,城乡变迁,城市群,开发区,等等)。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学以致用,使得同学们能够应用最优空间结构原理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经济布局与经济空间现象以及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践。

 

第16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国际经济学导论,讨论适宜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的最优开放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偏离最优开放结构的前因后果。本章首先讨论了以资源配置范式为核心的新古典国际经济学到以内生结构范式为核心的新结构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进阶的可能性,众所周知比较优势概念源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其与新结构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至关重要。其次,本章介绍了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接着,本章介绍了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与国际金融。然后,本章介绍了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与国际发展。最后,本章介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开放结构改革与发展实践。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讲清楚最优开放结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分析开放结构系统的不同结构维度(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发展,等等)。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学以致用,使得同学们能够应用最优开放结构原理观察分析现实中的开放现象以及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践。

 

第17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周期理论导论,讨论适宜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的最优周期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偏离最优周期结构的前因后果。本章首先讨论了凯恩斯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与新古典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以及新结构经济学对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其次,本章讨论了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的经济波动与潮涌现象。然后,本章讨论了结构变迁和周期波动中最 优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最后,本章介绍了我国近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讲清楚结构变迁中的经济周期特征及其成因,以及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的逆周期政策。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学以致用,使得同学们能够应用新结构周期理论视角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经济波动现象以及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践。

 

第18章主要介绍新结构环境经济学导论,讨论适宜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的最优环境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偏离最优环境结构的前因后果。本章首先讨论了以资源配置范式为核心的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到以内生结构范式为核心的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进阶的可能性。其次,本章讨论产业结构与环境结构需求,这是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传统环境经济学所忽视的。接着,本章介绍了环境系统及其环境供给作用。再接着,本章将产业结构的环境需求与环境系统的环境供给结合起来讨论最优环境结构及其变迁原理。再接着,本章讨论了扭曲环境结构以及阻碍环境结构转型的各种可能的原因。然后,本章介绍了实证检验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理论假说的全球跨国和中国省级与市级的经验事实,并讨论了有为政府的环境治理策略。最后,本章介绍了另一类环境问题,即资源管理,讨论如何将资源诅咒变为资源祝福,并介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战略实践。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讲清楚最优环境结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分析环境结构系统的不同结构维度(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管理,等等)。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学以致用,使得同学们能够应用最优环境结构原理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环境现象以及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践。

 

第19章主要介绍新结构制度经济学导论,讨论适宜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的最优制度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偏离最优制度结构的前因后果。与新制度经济学一样,用新古典的方法研究制度及其变迁,也是新结构经济学的议 题。所不同的是,新结构制度经济学不同于新制度经济学单单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而强调制度的的内生性,不同的生产结构对制度的需求不同进而最优的制度安排也不同,最优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取决于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本章首先讨论产业结构和创新结构对制度的需求。其次,本章介绍了制度体系及其制度供给。接着,本章将生产结构对制度的需求和制度体系对制度的供给结合起来讨论了最优制度结构及其变迁原理。再接着,本章介绍了当今发达经济体“先进制度”的演进史,并对比了与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制度发展,驳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神话论。然后,本章讨论了制度结构扭曲的各种原因,尤其是生产结构偏离由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导致的系统性制度结构扭曲,以及存在内生的系统性制度扭曲之下的最优制度转型路径。最后,本章介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国家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众所周知,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问题,所以过去半多个世纪以来新制度经济学一直努力在弥补这个遗憾,但是目前却有过头之虞。因此,这一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并不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而是要讲清楚制度的内生性,最优的制度安排并不一定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制度安排”。这一章在教学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需要结合前面章节所介绍的那些具体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比如金融制度、劳动制度、教育制度、环境制度等等,来领会本章所介绍的非常抽象的最优制度结构变迁原理。这也意味着,其实《导论》下册也可以作为新结构制度经济学这门课的教材,教学路线也可以先讲第19章再讲其他章节。

 

第20章主要介绍应用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讨论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以解决具体的问题。新结构经济学秉承“知成一体”的哲学, 认为只有能够真正帮助人们改造好世界的理论才是真正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理论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深化与修正。本章首先讨论新结构经济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其次,本章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一系列面向实践应用的分析工具,包括“ 五类产业”划分和“六步法”的“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新结构转型升级模型,并与其他流行的经济管理应用模型做了比较。最后,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分别在国别、地区与企业层面的应用实践与前景。这一章看似简单,则是难度非常高也非常重要,成功的运用既要融会贯通新结构经济学“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软硬基础设施,软硬基础设施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和禀赋结构”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运用对象的特殊条件采取具体的措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的措施既要符合原理的一般性也要反映问题场景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活的灵魂,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本书目前所介绍的很多知识不见得准确地认识了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需要“以成证知”,以便扬弃新结构经济学目前的某些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最终达到“知成一体”。这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从前面的介绍来看,大家可能已经大致明白了《导论》的一些风格特点:(1)全书所介绍的学科内容全面但紧扣中心思想,如围绕十大原理展开;(2)新兴的基础学科但入门阶梯层次分明,如初学者可跳过数学内容而不失连贯性;(3)学科维度更高,正如前面林老师所讲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是平面而新结构经济学是三维立体,但没有隔膜感,如可以直接对接新古典经济学,比如第2章和第3章可以直接对接传统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生产者理论,第4章可以直接对接传统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增长理论,第17章也可以直接对接传统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周期理论;(4)从现象出发秉承知成一体,如针对某一现象对比传统视角和新结构视角的解释和认识有何不同,进而形成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假说和所需要的模型化和实证检验以及实践应用;(5)配有大量史料、文献、案例与政策实践可供新结构经济学教学、研究与智库使用。此外,受益于新技术为了使得教材更加立体化,我们利用二维码在本书中开辟了很多专栏,如案例、拓展资源、数学模型推导及部分技术性太强或者还不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内容,以及原汁原味的学术论文。这些内容可以不用讲授,但我们还是强烈推荐读者与同学自行下载阅读以便进一步研习。

 

由于定位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通论,《导论》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自身的基本逻辑来架构了全书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了现代经济学的方方面面,但可以各取所需。前面吴岩司长将教材比喻为食材,是非常贴切的。每位教师都是一位厨师,每位同学都是一位顾客,需要根据顾客个性利用食材来开发相应的可口菜品(课程)。正是因为《导论》目前的定位是学科通论,所以新结构经济学的食材相对丰富,可以烹调不同风味的菜系。

 

下面我们仅介绍使用《导论》食材(教材)可以烹制的几种菜系(课程类型)供大家参考:(1)可使用《导论》开设本科生新结构经济学的公共课,例如北京大学本科生公共课《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理论与实践)》,2个学分;(2)可使用《导论》开设本科生新结构经济学通识课,如清华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政经哲”(PPE)课程《新结构经济学分析》,3个学分;(3)可使用《导论》开设本科生拔尖人才计划的新结构经济学实验课,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计划开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将设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课程,4个学分(每个学期2个学分);(4)可使用《导论》开设研究生专业课,例如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生(硕博)专业必修课,包括3个学分的新结构经济学概论课以及2个学分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原理与方法)课。此外,也可以使用《导论》的相关章节作为新结构经济学专题教材或其他课程的教辅,例如不同章节可作为相应领域的专题教材或教辅。据我们得到的反馈,一些教师在教授其他经济学课程时,以专题或教参的形式引入新结构经济学。又如,在教授发展经济学时,教师可以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第三代发展经济学专题引入;在教授微观经济学时,可以把第2章和第3章以及第8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可以把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0章以及第17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转型经济学时,可以把第7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公共经济学时可以把第9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可以把第11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产业经济学时,可以把第12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金融学时,可以把第13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劳动经济学时,可以把第14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区域经济学时,可以把第15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国际经济学时,可以把第16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环境经济学时,可以把第18章作为专题引入;在教授制度经济学时,可以把第19章作为专题引入;第20章可以作为智库相关的教学研究专题参考。值得强调的是,本书旨在总结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的一般理论意义,因此也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教材。正如一些教师反馈建议的,讲授的顺序可以把《导论》上下册倒过来讲,先讲下册的内容再讲上册的内容,这也不失为一种教学创新。这种教学顺序非常适合结合新时代我国发展与改革实践来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以及针对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公共课(以下册为主)或在低年级开设的课程。甚至还有教师提到,针对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介绍新结构经济学入门的话,只需简单地介绍第1章和第20章的内容,也不失为一种捷径。总之,使用《导论》开设相关新结构经济学课程可以采取非常多元化的教学路线。

 

我们分享一些过去几年在北京大学开设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公共课和在清华大学开设新结构经济学通识课的心得体会,仅供开设和学习新结构经济学课程的师生参考。

 

在北京大学,我们使用本教材开设了2学分的全校公共课“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授课对象包括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元培学院的本科生以及其他院系的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双学位)和感兴趣的旁听者,大班上课;正课内容设置为18讲36个课时,讲授风格侧重于扩展受众的视野,让人感受到原来新结构经济学的视野如此广阔,每讲不必涉及过多分析性技术细节以更多展现现实性与实用性。本课程主要系统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应用。理论部分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简史及其经济结构安排多样性概览,经济思想简史与新结构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新结构经济学子领域概论: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禀赋结构供给原理、禀赋结构需求原理、禀赋结构相对价格原理、最优生产结构原理、生产结构的供求原理、结构变迁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自生能力原理、最优转型(改革)原理、政府因势利导原理、政府最优干预原理等十大原理;新结构经济学子领域包括新结构政治经济学、新结构产业经济学、新结构金融学、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新结构国际经济学、新结构周期理论、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结构制度经济学等领域。实践部分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新结构经济学应用研究方法论,以及新结构经济学在国别发展、地区发展与企业发展等层面的应用。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阅读、作业、讨论拓展学生的经济学视野以及培养理论创新能力;让学生应用课程所学动手调查研究现实世界的经济结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知成一体的应用能力。同学们的学习成效是能够深入观察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结构多样性、能够深入理解现实世界中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基本规律与特征、能够熟练运用新结构经济学方法分析经济结构及其变迁问题、能够熟练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提出解决实现问题的方案。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与调查研究等教学相长的方式研习新结构经济学。课程每周授课1次,每次2学时,总计16讲,具体内容如下:

 

 

第1讲

新结构经济学的来龙去脉(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中国经济简史,世界经济简史,经济学简史,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中心思想,新结构经济学公理化初探。

 

 

第2讲 

结构变迁的基本原理(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生产理论与新结构增长理论:生产理论与增长理论概述、禀赋结构的供给原理、禀赋结构的需求原理、禀赋结构的相对价格原理、最优生产结构原理、生产结构的供求原理、结构变迁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结构变迁方程。

 

 

第3讲 

结构变迁的基本原理扩充(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储蓄理论与新结构创新理论:高储蓄率之谜,各种储蓄与消费理论概述,新结构储蓄理论与经验特征事实,资本积累的黄金律,结构变迁中的欧拉方程,新结构储蓄理论的实证,发达经济体与自主创新,禀赋结构与创新,最优创新结构的一般原理与经验事实,发展中经济体的后来者优势与适宜的创新模式,人力资本与换到超车,从模仿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案例。

 

 

第4讲

结构转型的基本原理(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转型经济学导论:转型经济学概述,自生能力原理、最优转型速度原理、中国建国后的赶超战略案例VS改革开放后的比较优势战略案例、前苏联东欧的休克疗法案例VS中国的渐进式转型案例。

 

 

第5讲

政府作用的基本原理(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公共经济学导论:公共经济学概述,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作用,因势利导原理、最优干预原理,中国为增长而失衡的案例,中国为发展而潮涌的案例。

 

 

第6讲

新结构经济学增长与发展核算(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传统的增长与发展核算公式,新结构经济学增长与发展核算公式,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结果比较,跨国收入差距的核算结果比较,结构变迁方程的跨国与区域经验拟合,结构变迁与经济收敛的实证,结构扭曲与经济停滞的全球概览,全球包容性可持续转型指数。

 

 

第7讲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结构的供求原理,比较经济系统分析的方法与案例。

 

 

第8讲

新结构产业经济学导论:产业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产业经济学概述,产业及其结构关系,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特征事实,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恩格尔法则、鲍莫尔法则与林毅夫法则)、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证,产业结构的各种特征测量、产业政策争鸣。

 

 

第9讲

新结构金融经济学导论:金融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金融经济学概述,产业结构与金融需求,金融系统与金融供给,最优金融结构及其变迁,耐心资本与基础设施融资,扭曲金融结构以及阻碍金融结构转型的前因后果,金融改革政策与案例。

 

 

第10讲

新结构劳动经济学导论:劳动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概述,产业结构与劳动结构的需求,教育系统与劳动结构的供给,最优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变迁,最优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人力资本结构供需不匹配与结构性失业和脑流失,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与教育结构变迁,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国家政策实践。

 

 

第11讲

新结构空间经济学导论:空间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空间经济学概述,禀赋结构与空间结构的供求原理,国土空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城乡之间:发展战略与城市化,空间集聚:产业结构、最优城市规模与经济集聚;经济开发区实践。

 

 

第12讲

新结构国际经济学导论:开放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国际经济学概述,禀赋结构、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禀赋结构、产业结构与国际资本,禀赋结构、产业结构与国际发展,新时代我国开放政策实践。

 

 

第13讲

新结构周期理论导论:波动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周期理论概述,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禀赋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发展战略、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结构变迁的潮涌现象与宏观经济管理,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经济波动与近期经济下滑的原因。

 

 

第14讲

新结构环境经济学导论:环境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概述,产业结构与环境需求,环境治理体系与环境供给,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的理论与实证,有为政府与环境治理,资源诅咒与资源祝福,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政策实践。

 

 

第15讲

新结构制度经济学导论:制度结构及其变迁(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新结构制度经济学概述,产业结构与制度需求,制度体系与制度功能,最优制度结构及其变迁,当今发达经济体“先进制度”的演进史,发展中经济体的制度赶超,制度结构扭曲的前因后果,结构变迁中的治理方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16讲

应用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知成一体(2学时),讲授内容包括:从知行合一到知成一体,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分析工具,新结构经济学国别发展应用,新结构经济学地区发展应用,新结构经济学企业发展应用。

 

为了凸出学以致用,以及考核同学是否真正学懂,是否真正会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同学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分别撰写一篇区域(可以是自己家乡)与国别的发展案例报告,成绩各占50%。前面所介绍的内容可以视为我在北京大学开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这门公共课的课程大纲,供大家参考。

 

在清华大学,我也使用本教材开设了3学分的政经哲(PPE)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核心必修课“新结构经济学分析(比较经济系统)”,授课对象是政经哲(PPE)和文理通识教育本科生,小班上课;正课内容设置为20讲50个课时,每讲依次讲授第1章到第20章的所有内容(也可以调整为16讲每讲3课时);讲授风格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人感受到原来新结构经济学的思维如此深邃,同时每讲恰当辅之以分析性技术细节展现逻辑的严谨性。前面我们详细展示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公共课的课程大纲,下面我们对清华新雅书院新结构经济学通识课设计心得也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分享,供大家参考。

 

清华新雅书院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我国通识教育的试验区和旗帜。清华新雅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PPE)交叉专业的水准要求比较高,创办目的在于通过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交叉学习培养学生理解现代世界的视野,培养目标是高级公务员和政经领袖。本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数理基础与人文社会通识课程,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三个学科内最核心、最根本的理论和方法,这种学习不是通过堆砌叠加三个学科现有的课程来机械地进行,而是通过高强度、高质量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我参加了清华新雅书院专门召开的通识课任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会,会上和甘阳老师交流,我对他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表示认同: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浓缩并驾驭一门学科(境界:大收大放,收放自如)。与此同时,就像新雅书院的院训一样,通识课程“欲求超胜,必先会通”,需要浓缩一门学科最核心的思维方式去会通各个专业领域。正如前面吴岩司长所言,如果没有专业做基础,这就不是现代高等教育。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所谓的博雅人士,我们需要治国安邦的人才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所以专业很重要,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但是,我认为,创新性人才或者拔尖人才的培养又不能够囿于某一专业的思维定式。

 

因此,这门课程需要浓缩现代经济学最核心、最根本的理论和方法。如前面所讨论的,现代经济学的“本体”是理性选择,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正统)包括新古典经济学(配置的科学)、新制度经济学(缔约的科学)、行为经济学(行为的科学)、新结构经济学(结构的科学)。《导论》第2章的内容就是这个目的,要让同学们意识到不能错把理论当成方法。就像林毅夫老师所主张的,要秉持现代经济学的“本体”,以初生婴儿的双眼那样不带任何过去理论和经验的“常无”心态来观察世界。很多老师可能都会提到林老师《本体与常无》这部经济学方法论著作的重要性。其实,更进一步,我认为社会科学更高的境界是林老师主张的“知成一体”:因行得知,用知践行,唯成证知,知成一体。这“四句教”运用到课程上,我认为就是要同时贯彻理论导向的方法和实践导向的方法。所谓的理论导向的方法其实就是学术的、科学家的导向,即抽象的方法——舍象掉不关键的其他维度,寻求事物的因果——即其他条件不变时一个事物的变化如何影响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所谓的实践导向的方法其实就是智库的、工程师的导向,即现实的方法——添加抽象问题的所有维度,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情景的所有条件。因此,这门新结构经济学的通识课融合了“学术与智库”,才能达到清华新雅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PPE)交叉专业的定位要求,同时才能彰显新结构经济学“知成一体”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比较符合培养新结构经济学人才的目标,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强。

 

除此之外,这门课程对经济学各领域也要会通,新结构经济学更有比较优势,如前所述,新结构经济学虽然发端于发展经济学与转型经济学,但把结构内生性的视角引入现代经济学之后,可以完全重新审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前面再介绍《导论》的内容时已经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一特点,不再赘述。这门课程也需要与其他学科会通——比如与PPE专业内部的哲学进行会通。新结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其实会通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智慧。例如,《道德经》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论语·先进》讲“过犹不及,不及犹过;欲速则不达”。《孟子.公孙丑上》的寓言“揠苗助长”。《荀子·劝学篇》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积小胜为大胜。小步快跑”。这门课程也需要与其他学科会通,比如与历史学的会通(如新经济史和大历史),与科技史的会通,因为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结构变迁,理解真实的历史变迁非常关键。也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导论》下册的理论红线是产业结构的禀赋需求,因此理解产业的特性非常关键。什么是产业呢,产业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分门别类,因此与诸如理工农医科专业间进行会通大有裨益。这与反过来讲,其他非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了解新结构经济学也大有裨益。我想,这也是新结构经济学作为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比较优势。更具体的详细内容和教学课时分配可参考我2019年秋季学期在清华大学开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通识课的教案。

 

接下来我再谈谈师生朋友和各界新结构经济学爱好者如何充分利用好《导论》这部新结构经济学学科通论教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公理讲就是如何选择最优的教学研究与学习运用方式使得《导论》的禀赋价值最大化。大家知道前天华为发布了首款引起广泛关注的操作系统“鸿蒙2019”,《导论》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首款“鸿蒙2019”。我希望《导论》是一个开源式的新结构经济学教育生态系统,教师可以形成教学生态系统,学生可以形成学习生态系统,包括师生在内的各界可以形成研究应用的生态系统。大家正在看的这部集结众多教育界领导和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新结构经济学心得的小册子《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参考——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师资大会实录》就是《导论》目前用心良苦的配套教学手册。我们也为《导论》配有题库,每章后面设计了5个思考题和用二维码显示的10个选择题,全书共计100道思考题,200道选择题,教师很容易抽取一套考试试卷,当然我们鼓励任课老师自行再设计一下试题。这些新开发的试题经过核对以后也可以放入二维码试题库共享。虽然我们也会提供我们在北大和清华开课的不同版本的课件PPT,但是我还是提倡任课教师以此为参考再自行设计体现自己个性的课件PPT。总之,我建议《导论》的任课教师们一起分享教学设计、一起分享课件PPT、一起分享教学视频、一起分享考核内容、一起分享教学心得、一起合作撰写各个领域的教材。

 

除了建议教师围绕《导论》构建新结构经济学的教学生态系统之外,我还建议学生也可以围绕《导论》构建新结构经济学的学习生态系统。《导论》后续我们也将配套学习手册,包括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教辅资料之外,我们也会随时《导论》公众号移动端分享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供同学们参考。但是,我还是建议《导论》的同学们一起反馈重点难点、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一起反馈完善建议、一起成为拔尖人才。

 

除了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外,《导论》也将进一步配套服务学术研究和智库应用。《导论》其实现在已经积累了上千篇相关文献,我们都已经整理出来放在了书最后面的二维码里,并将实时更新整个新结构经济学的初步文献库。但是,我还是建议《导论》的研究者们一起参与研究文献更新、研究动态追踪、研究心得分享、研究议题发布、研究课题合作。《导论》也将配套一些可以公开发布的新结构经济学智库报告,但是我还是建议《导论》的使用者可以积极参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政策研究或政策解读、智库应用、政策实践、企业实践。新结构经济学不仅仅要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更要更好地改造世界。当然,要更好地改造世界,首先得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尤其是我们青年老师和同学,更急迫的任务是学习和推进新结构教学的教学研究。《导论》尽管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通论,但是由于新兴学科必然各个方向都预留了大量有待拓展的空间,所以有很多地方可以直接去写论文。正如前面我所介绍的,《导论》的一个重要风格是,先从现象出发,然后看已有的解释是什么,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视角是什么,可以进行哪些理论化、模型化、实证化。这相当于《导论》提供了一个新结构经济学学派的研究纲领,《导论》几乎每个章节内容都可以进行深挖的,可以做很多研究。当然,《导论》目前只是提供了研究脉络和研究思路,写论文需要追踪相关领域的文献,尤其是新结构经济学的进展。举几个例子,大家不去追踪也许还不知道,林毅夫老师和李永军老师2001年发表于《经济研究》上的文章《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是新结构金融学(即《导论》第13章的内容)的文章,目前的引用率超过了6千多次,是目前中文经济学论文引用率最高的文章。龚强老师、张一林老师和林毅夫老师2014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文章《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也新结构金融学领域的论文,过去几年的引用率也超过了3百多次。又比如,鲁桐老师和党印老师(党老师可以站起来和大家认识一下)2014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文章《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是新结构制度经济学领域的论文,过去几年的引用率近5百次。说道这儿,其实大家如果不追踪文献可能更不知道的是,1990-2010年间林毅夫老师在国际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排名第237,引用率在全世界排名第205,前者仅次于石寿永,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二,后者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一,而能在全世界排名前1000的经济学家中华人不到10名,其中在国内工作而不是在国外大学教书的只有林老师一人。在林老师发表的论文中有五篇是当期学术期刊的首篇,并且有5本国外经济学学术期刊出专辑讨论林老师的论文或著作,其中属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就有三本。2014年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出的专辑,因为引用率高,使其在2016年的影响因子提高了0.61,在全世界经济学期刊中排名跃升了121位。诸如此类,其实还有很多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吻合的大量文献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去追踪清理,丰富《导论》的文献库。当然,做文献追踪的主要目的不是看已经做了什么,而是看还有哪些重要研究议题没有做。我们也可以每年发布一些新结构经济学需要攻关的学术难题,推进研究纲领的深化。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正在谋划的新结构经济学移动学习平台或者智慧课堂——MyNseLab,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文献库、案例库、数据库甚至可以加上智库,把这些学习资源全部集成起来,弄成APP或微信公众号,在大数据和5G时代可以让师生实时在线互动学习交流,甚至成为一个新结构经济学的政产学研媒社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低估了新结构经济学教学相长的潜力,《导论》一下章节的内容其实就是过去一些年学习新结构经济学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以我个人体会为例,举一个例子,我在北大开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就要求同学们应用课堂所学的新结构经济学完成一个国内区域(可以是自己家乡)和一个国别的结构变迁案例,过去几年已经积累了几百个课程作业的国别案例和区域案例课。不少同学写的非常棒,当然很多同学的手法还很稚嫩。我们的目标计划是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一届一届积累,国别案例全部覆盖全球所有经济体,国内区域案例全部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县,形成一个丰富的世界和中国结构变迁案例库。到时都将其放到MyNseLab上开源给大家教学研究使用。但是,这项教研基础设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还是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将这个案例库开放给任何申请使用者,但是使用者必须反馈一个修改版本,修改版的修改内容可以归属修改者所有,我们会编号,同一个对象的不同案例版本可以相互完善,相互改进,同时放到案例库来供大家参考。与此同时,各位任课老师的课程教学案例或者同学们完成的课程作业案例也可以放到我们的开源式案例库来滚动。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一届一届地滚动完善,会积累起一个非常宝贵的新结构经济学教学课程甚至可供智库使用的案例库来。当然了,这里仅以案例库为例,其他的文献库和数据库甚至智库也如出一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携手共进。

 

最后,我非常乐意给大家当好服务员,有需要的学校和老师可以直接联系我,我的联系方式是fucaihui@nsd.pku.edu.cn(邮箱),微信 nsefch。

 

 

 

支持兄弟院校开设新结构经济学课程的十条举措

 

为支持和鼓励兄弟院校开设新结构经济学相关课程,我们也初步提出了以下十条具体的措施(拟):

 

第一条:支持各高校与合作中心开设各层次的新结构经济学课程,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学位专业课程(如MPA、MBA专业课程),特别支持开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类的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第二条:除了新结构经济学教材之外,为开设新结构经济学课程院校的师生开放配套教辅,共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学资源。第三条:为各高校与合作中心提供新结构经济学师资培训。第四条:为各院校优秀的新结构经济学任课教师提供短期访问和专项博士后机会。第五条:表彰各院校杰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任课教师,并特聘为课程教授。第六条:酌情聘请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师和课程教授去兄弟院校开课。第七条:每学期举办新结构经济学教学经验总结交流会,与新编教材征求意见建议研讨会。第八条:不定期举办学科教学对话,增进新结构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融合。第九条:鼓励践行“知成一体”,新结构经济学课程的师生可优先参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智库与案例项目。第十条:同等条件下,各院校可优先推荐新结构经济学课程成绩优异的同学参加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夏令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