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教学培养/ 师资培训与课程支持

教学培养

NSE学术|新结构经济学模块C:金融与发展

2019-09-09

2019年8月12-14日,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研讨班暨招聘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举行。“金融与发展”专题讨论于8月13日下午、14日上午举行。

 

 

8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助理教授徐佳君,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子荣共同按照以下脉络介绍了新结构金融学的核心研究议题、已有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徐佳君老师从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金融提出的“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的要求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谈起,从对主流经济学界以OECD国家的金融结构为最优标杆的做法的反思中引出新结构金融学。她着重探讨了新结构金融学的三个核心研究议题。(一)实体经济与硬基础设施,即研究不同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特征和融资需求的系统性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规模特性和风险特性等方面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风险属性的差异、不同层面上风险的刻画等。(二)金融结构,即研究金融结构的定义、刻画、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衡量与判断标准,以及不同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和分散风险等方面的优劣势、之间的关系对服务实体经济和提供基础设施融资需求有效性的影响,如何形成合力等。(三)政府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即研究政府在提供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监管等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政府干预金融体系的原因、做法及影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随后,杨子荣博士梳理了新结构金融学领域已完成的经验事实。(一)金融结构(股票市场与银行比例)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股票市场占比往往也越高。(二)银行规模及其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银行的平均规模往往越大,银行业集越高,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集中度受赶超战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未表现出一致的演化规律。(三)关于发达经济体在历史上金融结构的变迁,英美在工业化早期金融机构主要以小银行为主,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银行通过不断并购形成大银行,资本市场也随之发展壮大。(四)拉美国家的金融结构实践因金融自由化思潮违背了其产业结构,导致其金融体系未能有效发挥其功能,金融结构也经历了大幅波动。(五)中国股票市场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规模不够,而在于功能不足,中国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在“补短板”。徐佳君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全球开放性金融机构的全景概览。随后,杨子荣博士从理论综述、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等三方面介绍了新结构金融学领域已有的研究进展,并着重梳理了研究脉络,并对明天上午的会议内容作了简单引出。

 

 

杨博士进一步简要梳理了研究最优金融结构和最优银行业结构的逻辑链和演化路径,当前研究最优金融结构所遵循的逻辑链是“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研究最优银行业结构所遵循的逻辑链是“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企业资本规模分布和风险特征→银行业结构”。

 

最后,徐佳君老师展望了六个未来主要研究方向。(一)金融结构维度拓展。(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经济体,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有何差异?原因何在?(三)分析比较三类银行机构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劣?不同金融制度安排能否形成合力?(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的作用有何不同?资本市场更适合支持何种特征的产业发展?(五)金融科技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不同金融制度安排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六)与开发性金融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会议下半场,徐佳君常务副院长主持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闭门圆桌会,与会嘉宾代表与会嘉宾展开热烈探讨。

 

8月14日上午,徐佳君老师首先通过一篇最新的工作论文(Alfredo Schclarek, Jiajun Xu, and Jianye Yan (2019). The Maturity Lengthening Rol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anks.)介绍了开发性金融,从长期融资短缺这一事实出发,基于期限错配的核心理念,通过对比开发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端的差异性(开发银行依托主权信用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而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居民储蓄存款),探讨银行如何决策最优的贷款期限。她分两步建立了相应的仅包含私营商业银行和还含有开发银行的数学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所有者在危机时注资的意愿和能力等因素,得出开发银行的资金期限一般比私营商业银行的资金期限长,因此更适合做长期资金供给方的结论。徐老师随后通过一个关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例子,尝试回答了“何为开发性金融的比较优势?为什么要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等问题,并希望未来可以回答“开发性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比较优势在哪儿?如何对开发性金融进行监管?”等问题,并与大家探讨了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一林分享了对于新结构金融学理论建模的一些见解。他从资产定价CAPM和公司金融MM等经典的金融学理论讲起,引出新结构金融学理论,并针对“一个国家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这一新结构金融学核心问题分析了银行与股票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同之处,引入信息不对称因素,从“企业最优融资方式”这一微观基础出发,得出了银行适合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股票市场适合支持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迁→金融结构变迁→制度结构变迁(“软”基础设施)等结论,并点明了模型还存在着未明确刻画产业结构、未刻画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未考虑资本总量和资本配置效率、未考虑清偿顺序等局限之处,可以作为未来建模理论研究的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孙希芳通过三篇论文,从宏观、行业、微观等不同层面分享了新结构金融学实证研究的过程。第一篇论文(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使用中国28个省区在1985-2002年期间的宏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IV方法,考察了各省区的银行业规模结构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动态面板模型+GMM方法进行稳健型检验,得出了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结论。第二篇论文使用中国30个省区在1999-2007年期间的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和劳动资本比率数据,利用非国有制变量和非四大行变量构建含交叉项回归方程,得出了在控制所有者结构的影响下中小银行越活跃,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越快,在控制规模结构的影响下,非国有银行越活跃,拥有更高非国有银行信贷支持的产业发展越快。第三篇论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6两年期数据和相应的城市和银行数据,构建Probit模型,探讨银行业结构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得出区域性小银行对家庭创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孙希芳老师随后对未来新结构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展望。

 

随后,杨子荣博士介绍了近几年中央政府关于金融结构的战略定位和金融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OECD国家金融结构演化路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金融结构演化路径以及中国金融结构的演化等经验事实,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了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之间的关系。杨子荣博士强调金融结构若要最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金融结构应当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能够满足当前产业结构的融资需求、风险特性与技术结构;其二,产业结构应当与特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相适应,只有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在金融结构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

 

8月14日上午的会议在徐佳君老师简要精彩的总结中圆满结束。徐老师指出,新结构金融学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希望搭建一个像鸿蒙一样的生态平台,可以让大家应用这个视角去做既有意思而且有用的研究。未来一年中,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在新结构金融学子领域计划有五个着力点:(一)林毅夫老师、徐佳君老师和杨子荣博士正在撰写研究纲领和图谱类文章;(二)不定期开展研讨会,邀请业界人士参加,从真实世界中发现真问题;(三)工作论文系列;(四)着手新结构金融学教材的撰写与研发工作;(五)每年撰写新结构金融学最新进展的学科报告。期待与大家在未来共同推进新结构金融学的研究。

 

至此,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教学师资培训研讨班暨招聘会专题培训讨论交流之专题二:金融与发展的两场研讨会圆满结束。

 

通讯员:巩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