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教学培养/ 师资培训与课程支持

教学培养

周端明:我与新结构经济学的故事

2019-09-04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周端明处长带领经济学院院长和系主任一行来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交流筹备新结构经济学教育中心计划

 

1996年,我大学三年级,在一次逛书店过程中,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的某本书的封面宣传页看到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但是,芜湖的学术书市场又不大,更没有今天的网购,很长时间都找不到这本书。没办法,后来我找到了高中同学汪月中,当时他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请他在上海帮忙买到了这本书并邮寄给我。

 

1997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承担97级政教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工作,该门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讲《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二学期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框架和内容基本是统一,但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却没有统一的教学框架和内容。同时,我认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应该运用政治经济学观点和方法重点阐释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就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为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逻辑就是首先要阐释的内容,而在我看来,林毅夫、蔡昉和李周老师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为计划经济的形成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的假说,我把它命名林-蔡-李假说。于是,我就把《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作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重要内容,系统给学生阐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逻辑,传统计划经济是内生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采用赶超型发展战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林-蔡-李假说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计划与市场关系论述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讲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逻辑,我就给学生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改革逻辑,因为,林-蔡-李假说意味着我们的改革是存在优先序的,如果计划经济体制是内生于一国的战略选择,那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战略,否则这一体制就会不断地自我内生,从而改革就将走走退退,从而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的活乱循环。自此后,《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就成为我《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实际上的教材。

 

2008年,我们修订了我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当代中国经济》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团队讲座的形式呈现,而林-蔡-李假说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我还在全校开设《当代中国经济》的公共通识课程,选用的教材林毅夫和蔡昉老师的《中国经济》到林毅夫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而林-蔡-李假说是我教学的基本内容。除了本科生课堂外,我还在经济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经济学等硕士培养课堂内传播林-蔡-李假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和文一老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都是学生基本阅读书目。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中国经济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而立基于中国和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实的由林毅夫先生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就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典范。而将新结构经济学系统地传授给年轻学子则是我辈责任。

 

与日渐丰满完善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相比,目前我校新结构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为此,我们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把新结构经济学系统地嵌入经济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课程,另一方面,在相关课程中贯彻新结构经济学思想,有专门章节讲解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例如,在《金融学》课程内容设计上,有专门章节讲解新结构金融学,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中,有专门章节阐释新结构政治经济学。通过这种总分形式,把新结构经济学思想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全校开设《新结构经济分析》之类的公共通识课程,以通熟易懂的语言传播新结构经济学思想,把新结构经济学变成我们学子分析经济社会现实的基本分析工具。当然,这是近期工作,从长期看,我们要利用自身影响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经验,把我们的做法在安徽高校进行推广,以扩大新结构经济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