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政策实践/ 政策成果

政策实践

Burkhard Luber:《战胜命运》书评

2017-10-18

内容摘要:

文 | Burkhard Luber博士

德国和平研究院研究员Kiron高等教育学院讲师




这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书:两位知名经济学家——一位是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家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另一位是非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塞勒斯汀·孟加(Celestin Monga)——在书中向发展政策的主流理论宣战。这绝非易事,故书名《战胜命运》取得倒也恰当;副标题“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济奇迹”亦是同样雄心勃勃。在本书导论中,林毅夫和孟加向我们呈现了数个在发展辩论中被普遍怀疑的成功案例:中国甘肃安定地区成功推广种植马铃薯,内陆小国马里让芒果远渡重洋,理发店和美容院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东北部的迪普斯鲁特小镇(Diepsloot)兴起。他们由此切入主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土耳其,同样可以实现赶超,取得“跨越式”发展。


成功的关键:发展该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以工业园区的形式改善商业环境。最好的办法:集中精力进行代价最小,影响最大的改革(见英文版第19页,中文版第20页)。在书中第一部分的前四章里,两位作者揭露了当今发展政策中的主流成见,即将发展中国家无法发展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治理不善、资源匮乏、培训不当、营商环境恶劣、生产率水平低。林毅夫和孟加指出,这些指控既未从史实出发,亦未经实践验证:文化背景迥异、政治历史不同的国家同样能追赶上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见英文版第85 - 87页、中文版第88 - 90页上的表格详细总结此类错误观点)。一些非经济专业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其中一些经济学公式有些晦涩难懂,但坚持读下去就会在书中第二部分的三章内发现林毅夫和孟加描绘的一种区别于主流文献的经济发展观(见英文版第203 - 204页、中文版第210页):
1.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刺激经济繁荣;
2.      将针对特定背景的小想法与一个更大的经济框架进行对接;
3.      以现实和有序的方式克服实体经济和资本的不足以及制度缺陷;
4.      谨慎使用国家资源,搭建基础设施平台,确立一个可行的财政激励方案,加强当地企业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联系。

这些要素为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创造就业及减少贫困提供了框架。林毅夫和孟加通过提及现代化生产中愈发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如建造一架现代客机需要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公司共同努力,来强调他们的论点(见英文版263页、中文版271页示意图)。从中,他们发现了让全球经济中的后进者也能抓住的机遇。在英文版第317页的总结中,他们反驳了现代发展辩论中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贸易不再仅仅是在某个国家生产产品然后到另一个国家出售,而更多的是跨越国境和时区的协同合作以降低生产成本、拓宽市场空间。”国际贸易和遍布全球的价值链为贫穷国家带来了全新的机会。设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可以有效解决低收入国家突出的基础设施匮乏、人力资本不足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埃塞俄比亚选择了这一道路,尽管它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近几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便是最好的证明。发展中国家决不能将精力集中于没有国际竞争力、不符合国情、也无法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域,如造船业、汽车业等重工业。此外,政府不应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而是应将有限的现成资源高效而集中地应用于特定的地域和产业。对于那些厌倦了因循守旧的发展老套路并期待全新非常规观点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