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新闻速递

首页

林毅夫教授与上海大学、南昌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员进行座谈

2020-10-26

2020年10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与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员在上海大学开展座谈会,并现场连线南昌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员及教师代表。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聂清,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聂永有,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教学负责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秘书长刘康兵,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冯玉鑫,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代表刘亚洲、刘奎出席本次座谈会。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班主任、上海大学审计处处长尹应凯主持会议。

 

 

为全面推进新结构经济学人才培养,上海大学、南昌大学紧随北京大学推出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此次林毅夫教授与两校实验班学员开展座谈会,将有力推动两校新结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林毅夫教授首先祝贺同学们经过严格筛选成功进入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勉励同学们选择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就如同1924年时的有志青年选择了黄埔军校、1936年时的有志青年选择了延安抗大,激励同学们利用这个机会,打好基础、奋发向上,用创新的理论来助力民族的复兴、提升我们国家的自主理论话语权和软实力,贡献于共享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同学们的人生价值,让能力和抱负得到最大的发挥。

 


林毅夫教授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中国从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从统计数据来看,取得了连续41年每年9.4%的增长,而且我们是过去这41年中唯一没有出现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国家。为什么中国以高增长率快速发展,但还是会隔几年就出现一次‘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说法?”同学们积极回答、气氛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之前倡导传统的结构主义,还是之后的华盛顿共识,都是基于发达经济体已有的理论的一种解释,而在西方主流发展理论框架下,中国实行的改革政策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必将走向失败。林毅夫教授对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肯定,并深入地为同学们剖析了这一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林毅夫教授指出:这一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MIT的著名经济学家Acemoglu最近出版的《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中有五页来讲中国经济会崩溃。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总结了一些国家成功的条件并且听起来很有道理,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如各位同学所说的,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所认为的正确的做法去改,而是以渐进双轨的方式来改革,他们认为这种改革方式会带来寻租、腐败、资源错误配置,使得经济效率比计划经济还差,而这些问题在转型期的中国确实存在。中国平均每年9.4%的高增长,但并不是年年9.4%的增长,当经济增速下滑时,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就认为正如他们所料,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即将崩溃的。

 

林毅夫教授随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管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亚非拉国家普遍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和政府主导来发展先进产业。当时少数发展表现好的地区有亚洲四小龙和战后的日本,他们不推行进口替代战略,而是采用发展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小的加工业的方式进行出口。当时这个战略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他们现在赶上了发达国家。8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中国、越南、柬埔寨,都是用渐进双轨来改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存在,当时被认为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但是,这些国家在转型期取得了稳定和快速发展。为什么‘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政策从主流理论看一般是‘错误的’,为什么主流理论那么有说服力,而‘成功的’基本上都不按照它们来制定政策?”同学们回答道:理论产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就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个是对现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就像凯恩斯主义。并且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任何一个现有模型都舍去了大量的看似不重要的变量,因此过去的一些理论看上去很正确,但不一定能解释现有的经济问题。林毅夫教授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补充:理论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即为什么成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凯恩斯的积极财政和货币理论等都不是他们坐在书桌前凭空想出来的,他们是根据当时看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思考其背后的道理一步步总结出来的。任何理论实际上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或是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想清楚其背后的道理再用严谨的逻辑阐述出来。理论模型通常是一个很简单的、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他变量都不包含在理论模型中,而成为了理论的暗含前提条件,这些前提包括产生理论的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政治文化甚至价值观等。暗含前提条件如果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就不再适用。如果发达国家条件变了,发达国家盛行的理论就要变。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条件与发达国家不一样,所以拿发达国家的理论到发展中国家就会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能发展,一定要了解自己面对的限制条件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这样理论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


林毅夫教授还提到了在199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该文做了一个预测:21世纪将会是引领世界经济学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随后,林毅夫教授引用毛主席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对近4000名中国留学生说的经典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林毅夫教授由此引出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在21世纪,中国会成为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地方?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你们的?” 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踊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学家是扎根于中国去解决本土经济问题、做研究的,因此有影响力的理论也自然会出自中国的经济学家,所以中国会成为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国家。林毅夫教授对于同学们的踊跃回答表示赞许,同时更加详细、严谨地为同学们进行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启发式解答。林毅夫教授强调:理论是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越简单越好,不能从逻辑本身来判断哪个理论重要、哪个理论不重要。从国家本身的角度出发,每个国家用于解释本国现象和解决本国问题的理论都是重要的理论,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和问题就是最重要的现象和问题,所以用于解释发生在最重要国家的现象和解决最重要国家的问题的理论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理论。林毅夫教授又通过实例更加详实、严谨地进行了解答:自亚当·斯密之后,英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当时世界主流的经济学大师基本上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当时世界主流的经济学大师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因此,在21世纪之后,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中国就将会成为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地方。

 

 

针对南昌大学同学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在当今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如何?怎样更好地融入当今以欧美经济理论为主导的国际社会,怎样才能够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一问题,林毅夫教授指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新结构经济学是来自于中国经验、中国问题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未来还将不断完善。新结构经济学致力于推动现代经济学的结构革命。现代经济学有微观、宏观、国际贸易、金融,有劳动力市场,有产业组织,有财政、货币,有环境,但这些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结构来提出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本上都只有一个产业部门,甚至整个产业部门只有一个变量,这样的理论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而新结构经济学就是把发达国家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差异性放在理论思考当中,不但要看到这些差异性的结果,还要了解产生差异性的原因。要将主流的一维、二维经济学转变成加入结构变量的三维经济学。所以新结构经济学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金矿,通过对这座金矿的发掘,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接触到本国的经济实际。那么如何跟西方主流经济学交流呢?因为新结构经济学用的还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所以这些研究成果他们都看得懂。刚开始他们对这些问题不太了解,但是只要把问题讲清楚,把结构条件讲清楚,并且用很严格的数学模型把逻辑描述出来,以及用非常严谨的计量方法,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模型进行各种各样的检验,就可以更好的同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的结构差异反映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和失败背后的道理。

 

最后,林毅夫教授指出:很高兴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同上海大学、南昌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同学们进行一场效果非常好的座谈会,希望同学们努力挖掘新结构经济学这座理论创新“金矿”,做到“醒得早也起得早”,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不辜负伟大时代。

 

林毅夫教授进行“三问一答”后,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聂清,上海大学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班主任尹应凯分别作了发言。

 

聂清院长针对林毅夫教授的“三问一答”谈了四点感受。第一,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听林毅夫教授课程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次课程的“三问一答”启发了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知识分子。第二,我们应该思考怎样用我们的知识来认识世界,并且精进我们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的深化来改造我们的现实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第三,对于规律的把握,当我们一旦发现了,就要紧抓不放,不断地深化我们的认识、学会融会贯通。第四,理论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创新,伟大的国家一定要有伟大的理论,而且要有伟大的经济学大师。之后,聂院长对实验班学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实问题,实现知成一体,明确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把握时代的机遇。

 


随后尹应凯老师做了发言。尹老师首先从“1020”、“2050”两个数字导入:1020,“0”就是“新结构经济学”,“10”就是国家和社会“需要”以新结构经济学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理论,“20”就是我们“热爱”以新结构经济学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理论;2050,是到2050年中国将继续经济发展传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并将继续见证中国经济发展传奇。其次,尹老师回顾了林毅夫教授“三问一答”的主要观点。最后,尹老师表示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将一如既往扎实推进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以新结构经济学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为我国社会科学理论自主创新贡献“上大力量”。尹老师祝愿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枝繁叶茂、收获累累硕果,并在践行“因行得知,用知践行,唯成证知,知成一体”理念下,更好地造福发展中国家与整个人类社会;勉励实验班同学们能在中国自主创新的新结构经济学领域吸取养分、收获成长、贡献力量,茁壮成长为新结构经济学领域的参天大树。

 

 

来源:“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