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返回
X
首页/ 新闻速递

首页

第一期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工作坊成功举行

2019-04-25

20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第一期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工作坊,主题为“‘一带一路’与新结构经济学”。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英国伦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大学、东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联合国难民署与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工商银行、华尔街日报、北京大学等数十所科研院校与业界组织的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报名参加了工作坊的交流讨论。

 

工作坊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课程教材与报告案例研发中心主任付才辉研究员主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王勇副教授致辞欢迎,介绍了会议背景和研究院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发展实践情况。王勇副院长表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对“一带一路”课题非常感兴趣,新结构经济学总结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如何内生决定。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贯彻“知成一体”理念,致力于引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理论创新,也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年轻的力量是未来新结构经济学与“一带一路”研究与实践的中流砥柱,希望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与广大学者学子积极合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事业部副主任刘清田博士介绍世界经济相关学科教材需求与供给现状,指出国内高校对世界经济领域的教学需求非常大,但课程和教材的供给严重不足。全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大学只有四、五所,最新的教材也是2011年出版,并且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国内世界经济方面的教育亟需一套立足中国视角和立场,强调理论性和方法论,并且符合学科建设规律的教材。《解读世界经济》的尝试恰逢其时,教材可以因具有独特而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而具有稳健的解释力和生命力,配合适当的深度调整,未来可以满足广大高校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教材需求。

 

 

在教材介绍环节,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课程教材与报告案例研发中心主任付才辉研究员介绍了林毅夫和其新撰教材《解读世界经济》的样稿内容。指出2008年前林毅夫教授的研究更多聚焦中国实践,其二十年心血之作《解读中国经济》主要基于中国的发展经验,有较强的国别色彩。《解读世界经济》则是林毅夫教授任职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正式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之后十年(2009-2019)的探索成果,更具世界性的一般理论意义,不仅解释世界和预测世界,而且还提出解决方案,不少预测和方案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付才辉研究员强调,2008年对于世界经济及其发展理论而言,都是时代变迁的标志。这一年爆发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至今最严峻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这一年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出任历来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大师担任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者标志着世界经济形势在这个年代的风浪,后者标志着世界发展思潮在这个年代的风向。正如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所言,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不但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解决方案的理论创新。例如,2009 年,林毅夫在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任期一周年时,总结他多年深入研究东亚和中国发展经验的心得,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倡导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按照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在经济危机时则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等政策主张,以应对世界发展与经济危机的挑战。但是,当时世行内部主流经济学家中响应寥寥,《从西潮到东风》殊为不易。2011 年,林毅夫首次提出,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移,会给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巨大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机会;中国会从一只跟随的雁成为引领之龙。对此,许多人曾漠然视之,以为不可能实现。八年之后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时势的变化,中非合作、“一带一路”迅猛发展,成千上万的企业走出去,在成百个经济特区和产业园内外,为东道国创造了上百万工作岗位,许多当时的预测正在变为现实。

 

付才辉研究员还指出,《解读世界经济》的编写动机其实是应师生的建议,本书有助于广大师生以及各界朋友一起探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世界经济与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化。

 

 

在内容上,《解读世界经济》延续了《新结构经济学》、《繁荣的求索》、《从西潮到东风》、《超越发展援助》、《战胜命运》等新结构经济学系列著作的核心内容,阐述并分析了世界经济结构变迁的历史、现状、趋势与方案。全书共12章,第1章概述世界经济秩序、格局、理论与思路的变迁,论述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战后第三代发展经济学;第2-3章从广阔的世界历史视角论述结构变迁是发展关键,并应用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追踪世界经济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第4-5章探寻战后发展典范的经济结构变迁规律,以战后13个发展典范的结构变迁为标杆,测评了世界各个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第6-7章分别以制造业及其就业结构变迁为焦点分析了世界经济结构变迁中的发展机遇,以制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为焦点分析了世界基础设施建设;第8-9章探讨了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出路,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走向全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可能性;第10-11章梳理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第12章总结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世界经济繁荣稳定之路。

 

 

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研究员结合其团队丰富的“一带一路”研究成果和政策规划分享了新结构经济学与“一带一路”的契合度以及未来加强学科建设与教育工作的建议。刘卫东主任指出,这个时代需要新的思想,新的观点,防止全球经济火车的失控,我们抓紧学术话语权的建设。他表示他的研究有许多观点和视角与新结构经济学不谋而合,“一带一路”是新型合作倡议和合作平台,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改革的方向。“一带一路”核心要点是要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特别是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从这一个角度,“一带一路”和新结构经济学特别契合,因为只有确定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才能更好地起协同作用。在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倡议发展到150多个国家签订协议,成成了世界共识。不过当前“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共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出并倡导的许多概念、思路与方法,比如“有为政府”、“耐心资本”、“基于自身禀赋结构的多元化、包容性发展道路”,以及“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等,对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教研评论环节,浙江工商大学国际商务研究院执行院长与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文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范志勇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珠江学者韩永辉研究员,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经济以及区域和国别经济等新兴学科的引领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举措。刘文革教授分享其在世界经济相关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心得,从教学和学生需求的角度对《解读世界经济》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了宝贵修改和完善建议。

 

 

范志勇教授分享了我国世界经济教材、课程与师资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困境以及《解读世界经济》的应用价值。范志勇教授指出,我国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摆脱苏联时期的影响。传统的《世界经济》实际上是搞的国别经济。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需要有专门的科研力量收集信息、研究各国的经济情况。研究的对象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发达的经济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极大丰富,按理说对国外的研究应该是不断深入的。但是情况却恰恰相反,传统的世界经济专业迅速没落。原因两个方面:(1)表面的研究没有市场;(2)国别研究论文难以发表,所以现在的《世界经济》专业大多是被移花接木变成了《开放宏观经济学》,也就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现在本科生教学亟需理论指导,也需要一本教材实现教师年龄结构的替换。新结构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完整梳理分析世界经济结构变迁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验的理论框架,“一带一路”也为新教材拓展和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范教授进一步指出基于自主创新理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系列教材有助于助力教育部关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尤其是新文科)的计划,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设建议。

 

 

韩永辉研究员对进一步推动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提三方面建议:第一,先做好新结构经济学在国内的传播及普及,先形成国内共识,再把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具体可以以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在重点大学做试点教学,建立新结构世界经济教学联盟,加强意见反馈;加强教材配套、教参建设,定期举行学科组的培训。第二,在推动新结构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和“一带一路”倡议良性互动时,首先要注意正确研析哪些“一带一路”国家具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针对具体国家的国情、产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要素禀赋异质性,秉承“因势利导”原则,运用GIFF和五大产业分类法助其选择和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并且注意分享发展经验而非输出价值观。第三,完善学科建设时要注意坚持精耕细作,要构建“研究领域+国别研究”学科生态,探索设立“一带一路”通用和非通用语的“新结构经济学”学习基金和学习平台,培养精通外语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助力孔子学院传播中国经济以及相关研究以及与之合作用非通用语种传播新结构经济学,加强“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化的案例的研究开发,并探索推动将新结构经济学的传播推广融入到“一带一路”相关的文化节、艺术节和读书节等具体形式当中。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智库研究员赵祚翔博士分享了新结构经济学在非洲工业化中的应用。他先分析了非洲工业化进程的现状,指出经过60多年发展,非洲工业化进程缓慢,甚至存在逆工业化现象。原因是在制定发展政策时,受到发达国家主流经济理念的影响,脱离了非洲工业的实际条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而且非洲国家内需较小,企业没有具备自生能力,无法形成竞争力。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从发展中国家禀赋为切入点,依据“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GIFF)能够帮助非洲国家发现其最优发展路径。非洲国家能够通过引进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博士首先介绍了部门主要的两类业务类型,一类是国别咨询项目,具体是基于GIFF框架为发展中国家政府提供“产业甄别-园区规划-招商引资服务”配套服务。另一类是研究型项目,主要与盖茨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的园区发展经验进行梳理研究。于佳博士接着报告了其与王勇副教授合作工作论文《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与“一带一路”的新机遇:新结构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在新锐论道环节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顾露露教授伦敦大学沈煌楠博士广西大学王桂军博士清华大学吴文博士中国工商银行顾红杰博士等青年才俊分别汇报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国际化等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最新研究。第一期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工作坊完满结束。

 

 

第一期新结构学科建设Workshop议程